无论是与朋友交往,还是亲密关系,家庭生活,我们都需要和他人进行沟通。可为什么有的人说话,说着说着陷入互相指责抱怨的恶圈?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却能缓和对方的情绪,让彼此关系更上一层楼?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结合得到APP的《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第32篇: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自己得到以下启发:
1.观察
在观察中,最重要的是区分我们自己的客观观察和主观评价。
举个例子,看到另一半去超市买了200块钱的零食的消费记录,自己十分生气:“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浪费钱!”这就是自己的主观评价。
而如果自己这么说:“我看到你去超市买了200块钱的零食,我觉得你有点浪费钱。”这就是自己的客观观察+个人感受。
为什么前者会很容易让我们陷入防备情绪呢?
因为这种主观评价,会让我们觉得对方地位比自己高一头,有资格指挥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不平等的关系。
2.表达感受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想法。
比如,看到对方出去买饭没给自己带,我们可能会说:“你出去买饭光买自己的,我觉得你太自私了。”
“我觉得对方太自私”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观点而不代表事实,可这种贴标签的方法会让对方产生很强的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这么说:“我看到你刚刚出去买饭了,没有帮我买,我感觉很委屈,因为我觉得你忽视了我。”
3.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们总会有需求,那为了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会怎么做?很多人会选择先指责抱怨对方,为了避免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导致的失望,选择自己先把矛头拿起来攻击对方。
以下两个句式,能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不同的反应情绪:
A:“我工作一天这么辛苦,你竟然不知道给我倒杯水?”
B:“我今天工作感觉很累,你能不能帮我倒杯水?”
4.提出请求
我们往往渴望一段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他是老大,啥都听他的,他说啥我就得做啥,而“命令”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这种不公平的感受。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区分“请求”和“命令”。
下面举两个例子:
请求:你可以帮我倒一杯水吗?
命令:你赶紧给我倒杯水!
总结感受:
当自己学到了这些方法论,自己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我能早点知道就好了!
在过往的沟通经验中,自己经历过无数次和对方吵架的场景,每一次都会反问自己:我怎么找了个这样的另一半?当初真是眼瞎!
可通过后来的学习,自己才发现:原来我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原来我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去改善我们的关系,而不是随便给对方贴个标签:哼,他就是不会说话!直男一个。
也许这就是学习的最大好处:它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过往做得不那么好的地方,并提供给我们具体可行的方法,通过长期实践,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好的关系,发生巨大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