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深学习和以研究学习

精深学习和以研究学习

作者: 呢啊哪 | 来源:发表于2021-10-26 13:12 被阅读0次

    最近我看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丹尼尔·科伊尔)。这本书收集了丰富的事例,表明如果想要成为某个领域内世界级的专家,需投入一万个小时练习。一万小时等于连续3年,每年365天、每天10小时;或者连续10年,每年365天、每天3小时。

    比尔·盖茨中学时投入了1万个小时用于编程。爱因斯坦、莫扎特等都是如此,只不过莫扎特是更早地专注投入而已。而且这一万小时不是简单地投入,而是设定清晰目标,确定适当难度,在自己的能力边缘,不断犯错以获得精进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大的框架,有对框架的细分,有反馈和自己的领会,作者称之为“精深练习”。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的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纠错,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倒,会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变得敏捷自如。”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磨一剑。这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这里所涉及的两个概念“十年”和“一剑”,“十年”是时间,“一剑”是专注,讲的就是长时间在一个方面专注地投入。

    这“一万小时”不是一个恰好为10000的数字,但达到此程度所需投入的练习时间,大体上不会差很远。但讲“一万小时理论”的生理学基础时提到了“精深练习”,应用于学习层面,就是“精深学习”。新的研究表明,杰出的表现是多年刻意练习和指导的产物,不是任何与生俱来的天赋或技能。

    知识有三重境界:

    最初的境界是信息(Information):我了解到了。第二层是技能(Skill):我能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习题、实际问题)。第三层是态度(Attitude):成为我可发挥自如的一部分,得以创造新的知识。

    我们以前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的问题是知识太多了,如果单纯以知识衡量,人是超不过计算机的。所以问题是知识能不能转变成技能,达到第二层境界;又能不能创造新的知识到第三层境界。对创造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不是知识的量,而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组织方式。只有“活”的知识才有助于学习者以新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死”的知识反而会束缚学习者的思维。

    Carl Wieman(卡尔·费曼,著有Why not to try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science education)很年轻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认知很着迷,这些年了解认知已成为他最主要的兴趣。

    他做了很多实验,发现从深度理解(类似于知识的第二层境界)到把握(类似于第三层境界)的关系是30%->70%。这是指不管老师讲得多好,学生对于一门课能够理解的东西只占30%。

    这个结论让人很失望,但的确是一种规律。怎么超越30%而到70%呢?他实验的结论是在课上提问。他设置了很多问题,先讲一些知识,再提问。通过这种方式,花同样的时间,能够使学生的课堂认知达到70%。所以小班上课非常重要,提问也非常重要。

    在钱学森力学班的教学中,我一直提倡要从被动、痛苦地学习,转向主动、快乐地学习;要目标明确、自主地学习,要有挑战性地学习;最后通过研究以及团队协作来学习。因为通过研究去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习者的能力和激情,并且通过研究学习到的知识容易达到最高境界。

    阅读只是一种简单的获取,关键是要练习建立技能,再通过研究建立解决创造性知识的能力。而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应该怎么学?要理解问题本身,做研究,达到知识的深度,不停留在研究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把根扎下去,否则就会浮在水面,浅浅地知道一点,成为过眼云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深学习和以研究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oe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