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峰期”的“交通事故”

“高峰期”的“交通事故”

作者: 晅彧康 | 来源:发表于2021-07-04 15:26 被阅读0次

常规习惯介绍:按照惯例,午休前我们需要换拖鞋,起床时要将拖鞋换成自己的户外鞋,也就是说,一天需要换两次鞋子。

环境介绍:由于班级格局情况,小二班换鞋处有一半在过道处,过道紧挨着卧室入口门,这也是进卧室的必经之路。

发现问题:经过观察发现,换鞋时间比较集中,孩子们都会在午休时间一到的时候,一股脑集中在此处的换鞋处,动做麻溜的小朋友,能够及时的避开高峰期,但稍稍慢一点的小朋友就会在此没有遇到两个问题,️没有位置,放椅子只会更加堵,干脆坐地上换鞋。

️坐到地上,也会堵着通往卧室的路,于是就会存在被挤来挤去的问题。

老师第一次干预性的解决:见到坐地上的小朋友,我会把他们抱到鞋架台阶,有限的位置占完后,会提醒他们搬椅子出来换鞋子。

持续追踪:由于搬椅子麻烦,孩子们几乎没有主动搬椅子换鞋的。

问题激化:一次,一位小朋友A刚坐地上换鞋,堵着了另一位小朋友B进卧室的去路,于是就B试图抬脚跨过去,可是没站稳,就踩在了A的身上。

老师第二次尝试解决:得知这个问题,我意识到了严重性,分析问题并彻底解决迫在眉睫。

首先A不是故意所为,若是把两个小朋友叫在一起,也只能解决表面行的问题,治标不治本,解决绝不了核心性问题,这种情况下次还会发生,这条方法不可取!

那立规律, 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想到立规矩和命令孩子无两样,就又觉不妥,经过反复思考,我思虑到,结合我们的身体主题,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爱护身体的重要性,我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做主”,于是就有了下面呢一节团讨活动。

团讨过程:当我把问题以情境故事演出来,“抛给孩子们”时,问:谁能帮帮我,想个办法解决一下?

小二班孩子们的一下子安静了,片刻的安静后,回答的踊跃度着实让我惊喜,他们讨论的结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椅子派,一类是:卧室派。

展开来说,“椅子派”是指,换鞋子,需要搬椅子到教室空旷的读书角来进行。

“卧室派”是指,挨着卧室的换鞋区,换鞋时,那些鞋子在卧室床边换。

团讨精化:我又关乎这两两种解决方案,抛出问题,“搬椅子换鞋子,是每个人都搬,还是第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排队换”如果没人一个,送椅子处又会拥挤。

孩子们给出了一个简便的办法~男生女生两对,排队换。

最后孩子们以举手表决的形式,决定了采取“卧室换鞋”的方法。

持续追踪:当天的中午,孩子们在无需提醒的自觉下,掂着鞋子进了卧室,“疏通后”的换鞋处如此的有序,以往的“高峰期”得以改善,“交通事故”也大大降低。

活动反思:无论是哪一派,能够在小班年龄和已有认知领域内,遇到问题,自己尝试动脑筋,想办法,这是很可贵的一项本领,如果将此养成习惯,这将会是一种不可多得能力,这比孩子今天学了几个字,学了几道题,更受益,这也是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最大区别,能力学在前,有了能力的扎实铺垫,知识将在能力的神助攻下,不在话下。我也会将此种方式在孩子中延续下去。

感谢泽泽妈妈与我的沟通反馈,让我及时意识到,并觉察到,并及时解决,这就是家校沟通的健康状态,不是“情绪的抛洒”而是“客观的描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峰期”的“交通事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om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