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临近端午大约都能包些粽子。但也许是每年一包,频率与数量总也跟不上巩固住包粽子技能,所以每年一包,每包一定先想想怎么包,甚至要拿出短视频来学习一番,但总之也没能形成稳定的包法,老妈看着自由自在的各种奇模怪样的粽子,总是笑着说,别露馅儿就好,我也就被鼓励着连续几年都包起来,送东送西,大家也有一些互相记挂,虽是寻常物品,但也因着是自己亲手制作,单独感知了一番友友间温度的意味儿。
每当包粽子时,我还多了一种心思,那就是观察包粽子的技能形成过程。
我发现包粽子的很多短视频教程,很难教会人包。你按着她的提示来包,往往很难包出来那么规整的造型,于是我由打量具体包的技巧和流程,转到了看她怎么教的,总是不容易学会的?最后我发现这些短视频往往没教到关键之处,比如一段视频边教边解释:手法的配合,即从拇指打折粽叶形成一个盖儿开始,到与食指配合联动,摁住做盖儿的粽叶,全部包裹住顶层后用食指压下粽叶余出来的部分,并折叠规则,随后用线儿来绑住。这个解释显然很重要,手指间如何配合,以及流程全部都有了。但我在10分钟刷过五遍后依旧不得要领。
一会儿包儿松了,一会儿粽叶破了,最终一个晚上大大小小,几十个粽子包下来来,仍旧各个长得奇奇怪怪,说不清楚到不明白的状态。
但是包到最后,似乎有一点悟出来的东西,于是今晚伏案搞了一点儿文字材料以后,又想起这个再试试的茬儿来,虽然天色已是十点半多了,还是决定再琢磨一下那个留在手上的似乎快要成功的包粽子技巧。
包下来还是各种各样,但明显的包的不露米的概率高了,间或还有个别四个角都出来的时候。这时候我觉出来自己悟道的一点儿:就是手握住粽子成型之后,不管粽叶最后怎么打折包裹,在没捆扎好之前,无论如何不能松手,因为一松立即就会散掉。这个小发现,应是短视频里需最重要提示出来的事项,但是短视频讲方法了时候,没有任何提及,导致我注意了手的配合,分别干啥,但都没能轻松带来成功,原来很关键的一个内容没能提示出来。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内容被创作者忽略呢?
这个视频我觉得就是教与学双方认知基础不一致导致。教师预判学习者时,并没有准确预估到一点,即学习者的手不会握住粽子不动,而正是这动与不动决定着最后环节粽子是包成了还是包散了。
除了教授者没能准确识别学习者的基础之外 还有重要一点儿就是技能形成,本就有一部分是一定在真实情境里操练来具身体验才能形成的,也就是说需要自己提取一些经验来得以技能上身,因为技术知识有其规律,也就是说一些知识是不可明言来获取只能通过默会的手段来通过经验来自我积累的。
文末附上两次包的成果,应该有点儿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