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情操论⑤∣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道德情操论⑤∣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作者: 缤纷多彩 | 来源:发表于2024-08-31 16:24 被阅读0次

    《道德情操论》是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的传世经典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国富论》)。

    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先后对《道德情操论》进行了6次修改。

    2024年,我决定精读这本经典作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慢慢啃下这块硬骨头。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二卷: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三卷: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此处学习了解:第二卷(共三篇)中的第一篇——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以下为个人整理的部分观点及学习延伸。

    01 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

    1、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就是感激;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惩罚的情感,就是愤恨。报答,就是为了所得的好处而给予报答、偿还,报之以德。惩罚也是一种报答和偿还,这是以恶报恶。

    2、感激和愤恨是一种立即和直接引起报答和惩罚的情感。对我们来说,谁表现为合宜而又公认的感激对象,谁就显然值得报答;谁表现为合宜而又公认的愤恨对象,谁就显然要遭到惩罚。

    3、除了感激和愤恨之外,还有一些激情。这种激情所渴望的一切就是看到他的幸福,而不考虑谁是他的幸运的创造者。

    学习延伸:

    第一,生活中爱憎分明的人有着迷人的魅力。

    这种魅力,可以深深吸引身边的人为之倾倒。对他们而言,爱就是爱,恨就是恨,能够对于身边的环境及事件做出相应的评价。

    他们不但能够感染那些和他们有着同样情绪感受的人,还能表达出那些和他们不同的:即内敛的人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所以,不管怎样,他们表达出了别人暂时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也证明他们是勇敢的人。

    第二,在人际关系中,你可以视身边的人们为一面镜子。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被动的人,是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别人。主动的人,就是我按我的原则对别人,至于别人怎么对我,则不强求。

    第三,受到别人帮助时要及时感激回馈。

    对于给过我们好外的人,没有我们的回馈而得到了幸福的话,那么,虽然我们的爱得到了满足,但我们的感激之情却没有满足,认为自己仍然是欠下了一笔债。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却无法回馈的话,反而会和帮助者变得疏离的原因之一。

    02 论合宜的感激对象和合宜的愤恨对象

    1、我们乐于对这种令人愉快的感情表示同情,这种感情是受益者对他极为感激的那个人所怀有的;因此,我们也赞同他有心对得到的帮助作出回报。

    2、我们在想象中为死者蒙受的那种巨大而无可挽回的损失所流的同情之泪,似乎只是我们对他负有的一点责任。我们想象他在高呼以血还血。一想到他受到的伤害尚未得到报复,就感觉到死者的遗体似乎也为之不安。

    学习延伸:

    第一,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很容易爱屋及乌。

    当我们关心的人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我们也会为他的快乐而感到心情舒畅,他的恩人就会以非常迷人和亲切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我们也对这个可能还是陌生的人充满了好感,也赞同被帮助的人对他的恩人作出回报。

    第二,在影视作品里,或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对那些生前深受折磨、含冤痛苦离世的人抱有深深的同情。虽然死者已不再具有感觉,但人们想象着他们再次复活,对伤害他们的人进行复仇。这些则是来自于对死者想象的愤恨所自然产生的同情。

    03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1、只要我们不能同情行为者的感情,只要影响其行为的动机看来并不合宜,我们就难以同情受益者对其行为带来的好处所表示的感激。

    2、当两个人争吵时,如果我们偏袒其中一个人并完全赞同他的愤恨,就不可能体谅另一个人的愤恨。

    学习延伸:

    第一,不认可会产生偏见。

    如果我们不认可受益者得到的好处,我们对行为蠢行的轻视妨碍自己对受益者的赞同,他的恩人似乎并不值得感激。

    第二,不要做老好人。

    假如一个人总是仁慈而又人道地对待自己懦弱的朋友,我们就不会对他表示过多的尊重和敬意——我们要将此给予更值得尊敬的恩人。这也可以解释生活中为啥老好人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第三,立场不同不要奢望感同身受。

    不要奢求未能站在你的立场上的人,能对你有设身处地的理解。

    04 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1、对一个人仅仅因为别人给他带好好运而表示感激,我们并不充分和真诚地表示同情,除非后者是出于一种我们完全赞同的动机。

    2、仅仅因为一个人给某人带来不幸,我们对后者对前者的愤恨也简直不能表示同情,除非前者造成的不幸是出于一种我们不能谅解的动机。

    学习延伸:

    第一,我们对别人的好运或不幸能否持赞同或同情的态度,源于带来好运或不幸的事实能否达到我们的评判标准,能否被我们所认可,所接受。

    第二,同理,我们自己的喜乐或是不幸,能否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是要看所发生的事能否被别人认可,不要奢望别人能设身处地为你着想。如果支持你、理解你,那是你的幸运;如果无动于衷,那你也不要失望。

    05 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1、对优点的感觉好像是一种混合的情感。它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组成:一种是对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一种是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

    2、对缺点的感觉看来也是一种复合的感情。它也由两种不同的感情组成:一种是对行为者感情表示的直接反感;另一种是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的间接同情。

    学习延伸:

    第一,当我们看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在幻想中将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经历中,因某个角色或喜或悲,也因这个角色而感激给其带来帮助的人,讨厌或痛恨给其带来痛苦的人。

    第二,这些感觉都来自于旁观者心中自然激起的、富于同情的情绪,也就是说这个人拥有一种较强烈的共情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情操论⑤∣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pq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