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钢笔永流传
父母的卧室里有一个紧锁的抽屉,里面除了一些证件、存折,还有一支钢笔。
这是支崭新的永生牌钢笔,笔盒背面是手写的“1976”和“6.52”,一看便知是父亲的钢笔字,细长,却刚劲有力。这是父亲1976年接新兵时,首长花了6元5角2分购买奖励给他的。这支笔,父亲爱不释手,一直没有舍得用。
父亲生于四十年代末,长于安徽偏僻的农村,家中人口众多,一贫如洗,读到三四年级就没有书念了。17岁时经公社推荐去当兵,从此,一颗”好好学习”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父亲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低,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读下来颇有些吃力,很多字还不识。他暗暗下决心,笨鸟先飞,只有比别人更勤奋努力,才能学得透、学得精。他在部队努力学习文化,勤记笔记,写坏了几十支钢笔,写下了几十本厚厚的笔记。因他勤奋努力,表现优秀,提了干,成了一名军官。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老家方圆几十里,成了家族中引以为傲的事。
多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父亲严厉和坚韧的作风,他不仅严于律己,对我们姐弟的生活和学习更是严格要求。他常常以自身的经历教导我们,只有好好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生活。
我在中考后就去了外地求学。学校离家有几百公里,只有到了寒暑假才能回家。九十年代初,还没有手机、互联网,家信就成了我和家人间唯一的联系。每周在我的企盼中,父亲的信都会如约到来。每封信有二三页纸,字算不上好看,但写得洋洋洒洒,大多是家常话。我一遍遍读着,渐渐地沉浸在对家人家事的念想中……忽地,却见父亲笔锋一转,末尾又交待一句:“要好好学习啊……”。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总有贪玩偷懒的时候。冷不丁的,父亲的那声“好好学习!”就会在耳边响起,唤醒我、督促我。这简单又严厉的四个字伴着我,从孩童一路走到了十八岁。十八岁,还没有来得及行成人礼,我的学生生涯就草草结束了 。
我工作了。父亲把“好好学习”换成了“好好工作”。刚入职,从事技术维护工作,难免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时父亲会教导我:“不懂的要多向师傅请教,多问,多记,多学,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有时,在工作中感觉受到了一点委屈,心中很是愤愤不平。父亲却说:“年青人就要吃点苦。不要斤斤计较,吃亏是福!”而他身体力行,在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将“好好工作”四个字演绎得更为生动精彩。即使后来退了休,退休不退岗,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业务知识,发挥余热,不计名利,做“五老”志愿者,至今仍走在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路上。
人生如梭,父亲已年逾古稀,而我们姐弟也已人至中年。这一路,我们延着父亲铿锵有力的脚步,一步步走得踏实而沉稳。
直到今年,父亲拿出了一张压箱底的成绩单——这还是我小学毕业时的成绩单,赫然见到当年老师的评语:“该生学习认真,热爱劳动,是个受同学们拥护的小干部。”读之,不禁欣然而笑。
我们的孩子也在父亲的叮咛声中长大了。他们从小就将“好好学习”作为座右铭,铭记在心。我的儿子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就用稚嫩的笔郑重写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回报母亲,回报祖国!”我的侄女今年初三了,正朝着理想的目标努力拼搏,梦想的翅膀即将翱翔……
儿子喜用钢笔写字。三年前,当父亲听说他的钢笔坏了时,立即转身打开紧锁的抽屉,把那支钢笔送到儿子面前。儿子如获至宝,欣喜地打开盒子,灰蓝色的笔身,12K金色的笔尖熠熠闪亮,映红了他的脸。这支笔,被父亲珍藏了整整四十年!
我叮嘱儿子,好好写字。虽然儿子平时小心翼翼地使用,但是笔尖还是裂开了一条缝。我到处找寻修笔匠,最终在淘宝找到一家修笔店。寄过去,又寄回来,笔修好了!
今年,儿子被北大录取。开学临行前,他寻钢笔未果,悻悻而去。多日后,我在清理旧物时,找到了那支笔。它静静地插在一堆旧笔中,数月暴露在外,被蒙上了一层灰。我把它擦洗一番,又闪亮如新。这支笔,是父亲峥嵘岁月的见证,是我们家勤奋努力、积极上进的优良家风的传承。这是岁月丰厚的馈赠,我将永远珍藏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