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日本Hit-Point公司的轻松治愈向的放置类小游戏,突然就火了起来。
作为一个非典型游戏用户,在没有下载app的时候就已经通过朋友圈和身边同事的介绍知道了这是怎样一款游戏,大概就是类似于QQ企鹅的电子宠物养成游戏。
看着越来越多人沦陷,好奇心驱使我去扒了朋友圈里玩家的特点:
1、离家,不在父母身边;
2、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
3、未婚(没有下一代)、单身居多;
4、女性居多,且集中在一线城市白领;
哦,原来是一群未婚的“戏精们”把青蛙假想成自己的“儿子”,给自己搭建了一个父母式的人设,“母性”大爆发,沦陷其中不能自拔。
玩家里似乎少有已经为人父母的人。真正有娃的人,知道养娃艰辛,哪里像游戏描绘的“拔拔草”、“买便当”“打包行李”那么简单。
而我的游戏体验感受是,与其说小青蛙是玩家的“儿子”,不如说那只孤独的小青蛙就是我们自己。
空巢青年也好,佛系青年也罢,对于大多还习惯自称“宝宝”的我们来说,还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甚至害怕迎接这样的身份,游戏角色可以随意戏谑,但更多时候,我们像极了那只来去孤独的小青蛙,一年365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漂在外面,或者读书或者奔忙,偶尔回家也只是片刻的停留。
游戏名字叫做「旅行青蛙」,如题,人生就是一场充满未知、探寻自我的孤独旅行。
你永远不知道青蛙什么时候在家,什么时候在旅行。正如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只是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就混混沌沌地上路了。
路上有无常的风景,有不具名的危险,有一段时间同行的人,还有宿命般无法磨灭的孤独。
方向不知对错,旅行亦没有终点,但我们却始终记得那一条熟悉的归途。像刻在脑子里,无法忘却,总要三五不时回到那个起点,过上一段安全感最强,孤独感最弱的幸福时光。
日本比中国更早地经历了年轻一代人的迷茫和自我堕落。1996年到2004年之间,日本15至34岁的短期雇工达到21.4万人。年轻人不敢去外面看世界,但又不知这种恐惧从何而来。以旅行为使命的小青蛙身上,其实象征了一种无名的勇气和淡定(坚定)。
当然,当玩家普遍把自己的人设当成父母,而不是主人,或者仆人之类,我认为还是赋予了这个游戏非凡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让玩家从父母的视角更理解了两代人的心理状态和落差:
你对于蛙儿子不回家急切和忧虑的心情,不亚于“空巢父母”年迈的孤独和牵挂;
你对于寄回的一封信一张照片的喜悦,是你不在他们身边的“替代式陪伴”。
回来后,你忙着书写记录旅途见闻,里面凝结着你全部的成长蜕变和全新的想想都让人兴奋的计划;
出门前,你投入地看书查资料做攻略,以让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去应付未知旅途的一切,包括机遇和风险;
可是这些,你很少和父母交流。
龙应台在《目送》中点破了现实父母子女情感关系的本质: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但,既然我们每个人都终将成为“目送”的父母,那何必再去当那“不回头”的子女。
人生是一场探寻自我的孤独旅行,偶然也要记得停下脚步,给身后的目光一点深情回应。
如“半生从未颠沛流离,蛰居亦是浪迹天涯”的不良生在《云上:与母亲的99件小事》所写:
“有家可归,是这世上最美的四字风景。”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