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以前建立的关联是生理性疼痛、怕冷、红糖水以及各种不方便。人到中年,生理性疼痛逐渐淡化,怕冷好像有但并不是很明显,至于红糖水也懒得费事,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生理上的麻烦渐渐弱化之后,精神上的困扰就逐渐凸显出来。以前可能也会脾气暴躁,但向内攻击是没有的,别人或许觉得不爽,自己并不觉得。
所以,当自己开始意识到情绪阴霾的时候,应该就已经比较夸张了。
情绪低迷,一种自己都能清晰觉察到“精神萎靡”的无力感,天气不好、阴雨绵绵不是罪魁祸首,但却可以叠加buff,让氛围感更浓,深度沉浸。
这种深陷情绪风暴的状态,正体现了道:此时,“为”才是最可怕的,做什么都只会加剧,“无为”反而是最好的状态,只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管是什么,像一个旁观者静静的看着情绪升腾,发展,默默等待,直到情绪玩够了玩腻了主动离开,一切恢复原样。
此时,信念是最重要的。相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就能支撑着那个必然会到来的过去,尽管低迷的状态让人觉得过不去也并不知道怎么过去,但依然要相信会过去。
这非常难,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个很好的支撑。
尽管以前大多数时候是懵懵懂懂的等到了时间也就稀里糊涂过去了,但体验感着实很差,如果换作有觉知的过去,体验感应该会好很多。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
当政者应当尽可能减少对民众发号施令,而是顺其自然,这样的统治方式才是合乎大道的,同时也能够自然长久。
就像狂风就算肆虐,也不可能始终持续刮个不停,暴雨就算倾盆而下,也不会下个没完没了。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算是天地,天与地都不能做到长盛不衰天长地久,更何况是普通不过百年的人呢?
所以,真正修道遵从道的规律的人,他们自觉与大道合为一体,遵循道的自然规律;而勤于修身养德的人,与高尚的德行合为一体;失道和失德的人,则与失去合为一体。顺应道的规律,与大道合为一体的人,大道也同样愿意帮助其成功;信守德行,与德行合为一体的人,德行也会愿意帮助其达成所愿;而那些失道和失德的人,失败也必将如影随形。
信则有,不信则无。
“希言”,放弃教化的必然性。言,本意为语言、说话,这里是动词,指统治者对人民施用政教和法令,苛责要求。狂风暴雨作为比喻,是告知统治者不要对人民强加干涉或者施以暴行,而是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如此才符合自然和道的规律,才能长久。
一个人,无论是平民还是统治者,不管身份角色,往好的方面去想去做,好事也愿意成就你;往不好的方向去想去做,不好的事情也必然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