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经常会让我推荐书单,但其实,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比不断地去读书更加重要。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了很多书,却什么也记不住。或者,一直想读书,却不知道什么书适合自己?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或许这套读书方法,可以帮到你。
</br>
**一、如何破解「读过就忘」的现象? **
</br>
单单通过阅读进行学习,效率是极低的。
原因是,我们阅读的过程,是「视觉识别文字-进入工作记忆(WM)-对文字进行理解-识别下一段」往返循环。
这个循环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大脑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内化,使其进入长期记忆(LTM)。
所以,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你记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少。
大脑的本质跟肌肉是一致的。重复了多次的动作,才会留下记忆。大脑对一个东西调用的次数越多,它就会被大脑放在越浅层的地方(优先级越高),越容易被大脑调用。
所以,想将阅读的内容内化,靠的是重复,而且是消耗认知资源的重复。换句话说,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其目的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脑更容易调用那些我们需要的内容。
详细来讲,有三种方式:
1.带着问题阅读
一般的阅读,看到就过了,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思考。而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读到的内容。
当带着问题时,你会更容易注意到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被称为Perceptual Vigilance。这些内容会更容易进入你的意识水平。
同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运用它们去解答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2.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是指,把你当下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跟你记忆中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
人的记忆可看作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网络(Schema),每一个节点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径」与其他节点相连。路径越多,节点也就越活跃,越容易被大脑提取。所以,建立联系的本质,就是扩充节点、增加路径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作用,是将你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纳入知识体系里,方便检索和提取。同时,通过扩充「路径」,提高其优先级。
3.应用
应用有两种方式:说出来,写出来。
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是十分行而有效的方法。写出来同理。
原因是,阐述和写作,是「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加工。阅读往往似是而非,但输出,要求你对其结构、层次、逻辑有着透彻的了解,不然你无法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为你的观点服务。这个过程,也是将其体系化、架构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斯滕伯格认为,处理新情境/新任务,既是衡量智力的标准,也是促进智力和记忆力的方式。读到的东西,是在作者的语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阐述,就是面对一个新情境。
如何将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运用你的知识体系去阐述它们?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你更多的认知资源,同时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记忆它们的过程。
</br>
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这些建议。
1.读书不要抱着「我要把它读完」的心态,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
比如,一口气读完《东晋门阀政治》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读了一些文章,对琅琊王氏产生兴趣,那么你可以挑其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其他内容略过。下一次同理。
这样分多次读,一本书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读完,并且在反复的阅读中,也能强化对疏漏内容的回顾和再认。
2.读书需要体系化
碎片化的阅读,没有任何意义。读一本书之前,请确保:
1)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术语;
2)你知道这个领域最基本的常识和脉络。
如果不符合,先去读一本打基础的书,比如各种原理、概论、通论、通识,等等。它们将是你阅读的最大助力。
3.读书时,多做笔记,但不要抄书
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强迫我们思考。你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同时,做笔记时,时时注意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提高这些内容的活跃程度。
比如,你读一部推理小说,读完,可以做一个归纳:这部小说用了什么诡计?属于什么类别?相似的小说有哪些?它们之间的高下优劣如何?
或者,你的笔记里,有一页「推理小说诡计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写进去,简化、归纳、总结,时时翻看,一目了然。
至于摘录书上的内容,纯属浪费时间,拍照即可。或者记录关键字,需要时GOOGLE一下即可。
4.读书时,在心里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这是检验你是否真的读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面已经说过。用自己的话去阐述,需要你对其结构和逻辑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讲清楚。
读书时,每读完一个感兴趣的点,可以停下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达、毫无障碍了,再继续往下看。
5.给自己留下整块时间读书
读书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时间。除非是读读小说、看看资讯,否则不建议在地铁、电梯、等人的时候读书,因为根本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消化。
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读书,然后在十几分钟的碎片时间思考,复习读到的内容。
6.把学到的内容写出来,跟别人分享
能够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写作是对学习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顾自己知识体系的最好方法。同时,从分享中得到的乐趣,也比一个人读书享受到的乐趣多很多。
7.读书的根本原则:喜欢就好
虽然我上面讲了许多阅读方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它们成为负担。
一切方法都是帮助你更好地享受读书的愉悦。它们的前提,是你有兴趣。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累,那么,忘掉这些,抛开这些,按你的方式去读。当你觉得觉得不满足了,想换一种方式了,觉得这样做更有成就感了,再回来。
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让我说的这些成为你的负担。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应该如何读书。遵从你的内心即可。
</br>
**二、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
</br>
首先还是一个原则:喜欢就好。
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所以,选书以符合自己口味为要。如果你不感兴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别人说得再好,也不必读。
随着阅读的积累,你的品味和层次也会慢慢提升。那些曾经读不进去的书,某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其实也很有意思,到那时再读也不迟。
我初中的时候,爱看三国,也翻过红楼梦,但真是一页都看不下去。中考之后的暑假,再拿起红楼梦,突然就被吸引住了——然后就再也放不下来。人就是这么奇怪而善变的存在。
其次,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按一定的层次阅读。
求知式的阅读,要选择稍稍高于自己水准的,才有意义。
具体来说,你到书店去,拿起一本书,随便翻开几页,觉得上面的内容基本都懂,那这本书就先不用读了;觉得上面有一半的内容不知所云,放弃吧;有10%-30%的内容是之前不明白的,需要思考,并且有继续阅读上下文的冲动,OK,买吧。
内容和领域要怎么选择呢?具体来说,有几个原则:
1.由浅入深
先读该领域的科普书和基础知识,如果你连科普书都读不进去,那么先放弃,以后再说。
这一步不能略去,否则你读了也读不懂,更严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2.顺藤摸瓜
读一本书时,如果作者提到你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找来读。比如经济史之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比如十字军东征之于骑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学等。上豆瓣搜书名,看下面的相关书籍和右边的豆列,是个很有用的办法。
文学亦然。有一个好方法,是看喜欢的作者推崇的书。比如王小波之于卡尔维诺、奥威尔;村上春树之于菲茨杰拉德、钱德勒;马尔克斯之于科塔萨尔,等等。大抵都不会错。
3.横向拓展
阅读是靠什么打基础的?量。
一本书永远是没有办法阐述清楚一个主题的。针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印证、对比、总结,无论什么东西,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所以,针对同一个主题,多读,广泛地读,选取内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书去读。这是永远不会错并且极其有效的方法。
比如,直接读波德莱尔,你肯定读不懂,但你又想了解,怎么办呢?挑跟他相关的书去读,读对波德莱尔的解读、19世纪法国史、西方现代诗歌基础、象征主义思潮,等等。
人的思想和眼光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你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来源自你每一天所吸收的一切,包括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