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的学问

作者: 冷墨潇染 | 来源:发表于2015-03-15 17:27 被阅读94次

      我在这里想说的引语,不是论文的引言,也不是语法上的引语,而是在写文章时候引用某人的话。

      以前的写作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学们熟练的技术是各种比喻,拟人,把场景描述的很漂亮,把故事说说清楚。后来有了议论文,以培养逻辑和科学性为主,引用名人名言也多了起来。

      我最早是不怎么看作家们写的书的,就算看了也记不住,所以我之前一般写作时候喜欢举例,举古代的历史事例,有的时候也会添加一些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历史伟人的名言——“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还有就是成语,其实也是古代的事例了。对于议论文来说,引用古人事例很有说服力,加上本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很多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当时的以议论文成绩也很好。

      走出考试制度,私下里或公开些文章时候,逐渐开始下意识引用一些作家的名言——好的句式是看到后就会有深刻印象的,无需加以润色。写文章的时候,最喜欢引用鲁迅和王朔的话,王朔的痞气可能有点儿大,因而引用鲁迅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断章取义的时候。

      后来我发现,引语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我自己分析,平时历史类书和鲁迅王朔老舍很喜欢,初期接触的时候,曾经也刻意模仿过鲁迅的那种半文半白的写作方式。引用谁的话,只要不是官方的,刻意给别人看的,通常会反映某君的生活圈子与他对那种类型的人,作家,名人比较欣赏。比如街坊刘大妈常常会引用“居委会的某某可说了......”又或者某位同学,“你的问题,某某君曾给出过解答。”有的时候我私以为这是他们对待事物的一个标准,因为某君看过,说过,写过,我又认为很对,很欣赏,我就拿来一用,有的时候还能凸显自己的水平。

      每个人都有好恶,当看到文章引用了自己欣赏的人的话,也会对作者感到一丝欣赏;反而看到并不那么喜欢的人的引语,可能就会看低作者。比如曾经我都不知道郭敬明这么个人,是看《中国新闻周刊》的最后一页娱乐版的最后一小段里写了此君和中国作家排行榜之类云云,后来此君拍摄了小时代电影,班里很多女生全去看了,当时真是把我吓坏了,这么有能力的作家我还都不知道,便赶紧查看了他的作品,然后,我就呵呵了。于丹也不是我喜欢的人,她经常歪解经典,还圆滑的说“那是她的心得,不是解释。”所以,像什么郭敬明,于丹,安妮宝贝,安东尼什么的很是不喜,也是我心胸狭隘,觉得引用他们的语言,太low。好在他们的引语经常出现于心灵鸡汤,情感夜话之类的文章,所以也很少看到。

      引用谁的话,只是那人的看法,不同时间不同地域语境也可能不同,人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的,后来引用也越来越谨慎,不再胡用乱用了。不过现在,我仍然觉得看一个人喜欢什么作家,尤其引用谁的话,是能看出来他的圈子和衡量他的水平,当然啦,并不绝对。

    2015/3/15

    天津  西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语的学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ci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