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6.14有才无貌的澹台灭明!

赖辉东《论语史鉴》6.14有才无貌的澹台灭明!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1-11-20 18:46 被阅读0次

    第14章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孔子唯一南方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人称言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四科”中文学科的代表。

        子游是春秋末期吴国人,故居在今江苏常熟市人,被称为“南方夫子”。孔子曾评价他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为:有了言偃,我的学说可以在南方发扬光大了。

          言偃学成之后,回到了南方办学,今天上海的奉贤区,地名来历就因为言偃曾在该地办学。如今“敬贤、学贤、齐贤”已然成为奉贤市民的行为准则。

    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临沂市费县境内。一说在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又说在今山东济宁市嘉祥县。今天山东德州有武城县,不是本文说的武城邑。

          武城也是曾参的家乡,子游曾在这里做官,他遵照师训,以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一次,孔子听说子游把武城治理得很好,于是带上几个弟子来观摩学习,刚到,就听到了处处有弦歌之声,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这个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以礼乐来教育吗。

          言偃恭敬地回答说:“以前老师曾教导我,做官的学习了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会有服从精神,教育总是有用的啊!”

          学生的回答使老师十分满意。孔子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学生说,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话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罢了。

          这说明言偃对孔子的思想,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体力行。

    女:汝的通假字,第二人称“你”的意思。

    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据《姓氏考略》记载,澹台一姓,是以居者地名为姓,澹台在山东嘉祥县南的澹台山旁。

        现澹台已成稀有姓氏,澹台姓后人大多改姓为澹或者台姓。澹台灭明被尊为澹台姓始祖。

        据说,澹台灭明曾南下游历各地,曾长期居住在今苏州一湖边,后人把该湖称为澹台湖,今湖侧仍有其坟可见。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萍踪侠影》里,曾塑造了一个忠肝义胆,高傲不群,不畏人言我行我素的侠客也叫澹台灭明。

    径:步道也,从彳、巠声。彳指小步行走,巠从巛(川)从一,指水脉在地上巛行,彳巠结合,指可以小步行走的通道。

        径的原义就是狭小的道路、小路,如《礼记·曲礼》:“送丧不由径。”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径也比喻解决问题的门路、办法,如途径、终南捷径。

        径也指直径,如魏学洢的《核舟记》:“径寸之木”,意为直径只有一寸的木头。

        径也指直接,如《聊斋志异》:“径造庐访成”。也指经过,如《汉书·高帝纪》:“夜径泽中。”

    偃:僵也,形声字,从人,从匽(yǎn),匽亦声。匽从匚从晏,匚指藏匿,晏指黄昏时分,帝王和女眷们团聚,匚晏结合表示“帝王长期隐居后宫”。

          匽的原义就是退休、隐退,人匽结合,指退休的人,也指隐居。

          偃也指倒下,伏而覆曰仆,仰面倒曰偃。如《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又如:“偃旗息鼓”。

          偃也指停止,如《书·武成》:“偃武修文。”又如《荀子》:“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

          偃也指一中华姓氏,本文的偃指言偃。

    全文理解为: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光明正大,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本文记述的是孔子去武城看望子游时发生的一件事,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

          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子游对澹台灭明的评价:“行不由径”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澹台灭明后来在子游的引荐下,拜在了孔门之下,成为孔子的弟子。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敢于举荐人才,举荐人才不能以貌取人。

    有才无貌的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相丑陋。

          《论语》记载,孔子弟子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工作中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操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

          后来,澹台灭明投入了孔门,发奋用功学习,并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大戴礼记·五帝礼》有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

          学成之后,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原先属吴国,后属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曾到今天的江西境内讲学,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

            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儒家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进入楚国后,非常受欢迎,他曾在今天的南昌讲学,南昌的儒学风气在他的带动下,浓厚了起来。

          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澹台灭明非常地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有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珠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珠。

        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珠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

          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国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贤贤易色”,意为要重视人的贤德,不能以貌取人,真正的强者始终是用实力说话,就像澹台灭明,他虽然貌丑,但他不止让孔子佩服,还让几千年来的人们心服口服。

          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

          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

          明末,魏忠贤权倾朝野,监生陆万龄认为,孔子写了《春秋》,魏忠贤写了《要典》。孔子杀了少正卯,魏忠贤消灭了东林党。建议魏忠贤与先圣孔子并尊。

          这个提议被很多官员追捧。大明帝国掀起了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的狂潮。

          这事殃及池鱼,澹台灭明的祠堂莫名其妙地受到牵连,巡抚扬邦宪把澹台灭明塑像砸了,就地建起了魏忠贤祠。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一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

          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民国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6.14有才无貌的澹台灭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cs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