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地看了好评如潮的电影《芳华》。画面唯美,节奏紧凑,剧情流畅,代入感强。电影闭幕之后,人群渐渐散去。而我,依然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听着片尾插曲,回想着电影的最后一幕,意犹未尽。
《芳华》讲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工团的故事。一群文艺兵,有擅长唱歌的,有擅长写字办板报的,有擅长吹号的,还有擅长摄影的,等等。他们都正值芳华年纪,朝气蓬勃。他们虽然在部队都是文艺兵,但是出身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人生的悲喜和发展机遇或多或少也都是不同的。
刘峰是大家眼中的活雷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大街上逮猪,为新婚的炊事班长做沙发,陪小萍练舞,甚至把进修的机会都让给了别人。然而,大家只当他是一个活雷锋,把他为大家所做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后来,因为林丁丁事件,他被领导无情地下放。走的时候,之前帮助过的所有人,除了何小萍,没有一个人过来送他。不免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何小萍,故事的女主人公。一个心地善良却同样不被善待的人。6岁时,父亲被下放到了劳改场,没有撑过被平反的那一天。继父和母亲的冷落,弟弟妹妹的欺负,让她渴望脱离那个家,渴望在部队中寻找温暖。然而,新的环境里,她还是摆脱不了被欺负的命运,默默的忍受。好在,刘峰这个大好人,总是无私地帮助小萍度过难关,缓解尴尬。他让小萍看到了人性的美,看到了人间的温暖。
相比两位主人公令人赞叹又唏嘘的故事,影片的叙述者萧穗子,经历则比较平淡。她舞跳的好,文笔又不错,经常为文工团的活动办板报。她暗恋陈灿,把妈妈送给她的纯金项链给陈灿补牙,并为他写了第一首情诗。文工团解散后,她最后一个离开,并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个作家。
在这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有两个场景,让我记忆深刻,热泪盈眶。何小萍得知萧穗子的父亲得到平反后,晚上默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给父亲写信。父亲在她6岁时离开了自己。因为担心父亲不记得她现在长什么样,入伍后在军装还没正式发下来,她就迫不及待地拿室友的军装,拍了照片寄给父亲。她没有得到本该就有的母爱,因此把这种对亲情的期待寄托在父亲身上。她思念父亲,询问父亲是否像萧穗子的父亲一样获得了自由。陌生的环境里,她太需要父亲的这份爱来温暖自己了。
另一个场景,则是穿着精神病服的何小萍在草坪上的独舞。随着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台上文工团队友们翩翩起舞,台下患了精神病的何小萍,手指开始随着音乐的节拍不由自主地摆动。音乐渐渐达到高潮,她慢慢走到了场外的草坪上,映衬着明亮的月光,和着场内熟悉的音乐,忘我地跳完了这一曲。台上是队友们耀眼的芳华,热闹,掌声阵阵。而场外的草坪上,则是成为英雄后却患了精神病的何小萍的芳华。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男伴舞,没有掌声。何小萍,如同淡漠喧嚣的尘世里,一朵孤独又倔强盛开的花朵。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好在,电影的最后,终于给了两位主人公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相互依偎,走过余生。但他们脸上呈现的,却是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知足。
一代人的芳华结束了,而另一代人的芳华正徐徐拉开帷幕。
365写作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