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通过深入解析如何构建一个组织系统,举一反三,你将开始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清晰地去理解任何一个你身边的组织和公司,明白设计一个特定组织结构的背后的耦合、逻辑和自我演化。
我相信,通过学习如何让多个治理主体相互赋能和制衡的思维模型,你将发现组织上的智力、资源和人力因相互配合而产生的动力和以及创造力的流动方向。
你也会看到,多个单个主体产生的合力,如何通过时间的累积,让一个组织产生价值,并持续地给组织的服务对象赋能,获得持续的成长动力,而这个组织本身也因此,基业常青。
我也相信,你可能还会意识到,在真实的世界中,任何一个组织,永远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繁琐关系和资源限制。
而恰恰由于这些限制,一个组织才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源动力。
带着脚镣跳舞,原本就是一种常态。
放下这本书,我不禁在想,曾经的知识稀缺,知识和文化上传承的社会需求,孕育了"学校"这个实体,也产生了"教师"这个职业。
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知识服务的细分和种类日渐丰富,涌现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学生的学习场景会不会永久性的从学校迁移到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潜在场所,比如图书馆,书店,亦或者任何一个可以容下一人一书的空间?
那么,当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上平台,完成各种"课程",修完学分,获得社会认可的各种资格证书,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界限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模糊吗?
亦或者,"学校"这个实体是否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可能被一些轻量级的线上或线下的兴趣小组、社团、或研习社永远地取代吗?
再进一步,随着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越来越深入地嵌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习课程的颗粒度和进度都被时时真实而准确的记录下来,智能学习系统也在亦步亦趋地提供及时诊断和反馈,甚至比老师还懂学生,到那个时候,我们还需要老师吗?
现在,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不过,有一点很明确,将来的毕业生,不再会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人。
他们独立自信,开放豁达,不拘一格。
在领读结束前,我想邀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常说要终生学习,那么,在毕业后,我们该怎样通过有效地自学,确保自己一直"留在原地"?
也许,那个仍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它将不再是人生的驿站,而是以陪伴的方式,变成我们终生成长的加速器。
未来通向未知。
不过,未知也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