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刘心武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北京某中学班主任张俊石接收问题学生宋宝琦为线索,阐述了特殊历史时期带给青年群体的伤害,不仅是行为层面的,更严重的是对精神的固化和摧残。小说由于首次率先将视角聚焦到青年群体,在当时,引发了热议,并获得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
虽然《班主任》在当时掀起了问题小说的题材热,但细究其前世今生,不难发现,无论是作为伤痕文学还是问题小说,《班主任》都不算是先行者。
一方面,伤痕文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带给社会各阶层的苦痛,也代表着人们对该时代的反思,人们褪去极端的热情,有意识地对历史进行独立的思考。然而,这样的思考并不仅仅出现在人们经受苦难之后,相反,这样的思考是一直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该时代的隐秘文学——手抄本小说和以“白洋淀”诗群为首的诗歌创作则是最好的例子。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塑造了一个杰出的留美科学家——丁洁琼,她对爱情矢志不渝,她对热爱的事业报以最高的热情和经历。这篇主要讲述知识分子曲折爱情的故事,为充满刻板印象的时代增添了几分的真实,虽然它未曾公开地流传过,却真实地反映了处于特殊时期的文人,依旧有着对世事独特的思考,并非人云亦云,丢失个人的自由。伤痕文学涉及的人道主义问题,更多的是如何阐释独立个体和国家意识的关系问题。
另一方面,《班主任》在主体思想和艺术形式上都是对20年代“问题小说”的模仿和发展,在当时,社会矛盾更为激烈,文学和社会问题往往相伴而生,不少作品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班主任》也不例外,实际上,在它掀起的创作高潮中,不少作品出现了题材的雷同化和概念化等问题。
由此看来,《班主任》还是有不少的问题的,其文学性稍逊色,以及,由于历史的局限,对人性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但同时,它的文学史价值确是值得重视的,由它的盛行,我们可以观察出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同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