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之前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发朋友圈了?
有个高赞回答是:想发的“朋友圈”,已经以私信的形式发给在乎的人了。说到底,朋友圈只是我们抒发情感的一个窗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不发朋友圈的人也各有各的原因,并非没有生活。
那些退出朋友圈的人,只是找到了生活里,属于自己的一方舒适。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翻开朋友圈,你会发现,那些依然坚持在朋友圈里抒发情感的人,年纪基本都不大。
并不是说这样不对,毕竟谁还没有年轻过呢?
以前,但凡遇到点挫折或委屈,总喜欢在朋友圈里吐槽、抱怨,不然心里总不痛快。 后来才发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哀嚎。 成年人的世界,哪里有容易可言。 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风平浪静。 谁不是一边咬牙苦撑,一边奋勇向前。 小孩子才会把情绪都摆在脸上,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收敛情绪。
最初看电影《唐人街探案》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回放了很多遍,秦风问唐仁:“你为什么来泰国?离家这么远。”唐仁说:“有哪个人在国内混的舒坦,愿意出来呢?留下有留下的原因,出来有出来的理由。这世上,比所有人瞧不起你还难受的滋味,就是让所有人同情你。” 掩藏好自己的脆弱和不堪,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就像村上春树曾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生活从来不是情绪化的游戏,成年人的世界,理性比感性更重要。 无论你经历过怎样泣不成声的夜,第二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大街上照样人来人往。 睁开眼睛,生活仍将继续,岁月依然静好。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已学会了隐藏情绪。 把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和不堪,藏在了不动声色的面具之下。 毕竟,谁也没有义务,包容你的委屈和不幸。
前段时间朋友说在朋友圈看有人发余华的《活着》,就想问问她,书和电影哪个更有感觉。 结果她说:“那本书我才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朋友圈里的她,活得精致而优雅;但我知道,现实的她,连房间都懒得收拾。
人,不能活在朋友圈里。 真正重要的,不是如何营造朋友圈里的人设,而是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就像蔡康永所说:“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就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但是总有这样一群人的朋友圈会让人很舒服,我朋友圈有这么一部分小的群体,他们不但朋友圈精致,生活也很精致。
我朋友圈有这样一群美食家,她们会精心挑选食材,然后会烹饪,随时拍的照片都很赏心悦目,时常会在买食材的时候咨询她们,什么样的食材比较好,比较健康,这个时候应该吃什么?
有时候可能比较忙会常常不更新圈,这个时候就会有小伙伴去催,你最近是不是太忙了,好久都没看到你更新圈了。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让大家看到她的圈,看到了生活气息,用心过生活,只为让自己舒服。
还有一群旅行家,她们会定期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畚斗,到了自己的目标约上三五个好友去自己计划的地方,在照片中看到她们对生活的向往和青春活力,不会让你感觉浮夸和不接地气,游玩之后就恢复正常的畚斗。
也许这样的生活和朋友圈才是大家想看到的。
其实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看到一些朋友圈或者不愿意发朋友圈,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话:“我连自己怎么活着都没弄明白,我关心你怎么活着干嘛?” 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朋友;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理解你。 人这一辈子,得二三知己,便足以慰平生。
而朋友圈,本身就是经历打磨与修饰的产物,何必太当真。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都已看清人情世故,活得云淡风轻。 朋友圈于他们,不是一扇供人观赏的橱窗,而是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 在不发朋友圈的日子里,他们都在认真、努力地生活着。
愿你在新的一年活成自己开心的样子,不为打磨和修饰的产物而把自己束缚着。
如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公众号《晨起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