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年来一直在做一个关于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至少有十几年了。这个调查一个季度开展一次,形成滚动调查。
调查对象是企业家、银行家和居民,样本量往往高达2万个,覆盖50个城市,数据采信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还是比较靠谱的。
这次公布的是第二季度的相关数据。其中,关于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
——居民储蓄倾向创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数据表明,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第一季度增加了3.6个百分点。
——居民的收入信心指数创有记录以来的新低水平。数据表明,从收入感受指数看,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4.5%,比第一季度下降了5.7个百分点。
——就业预期指数则低于2020年一季度。数据表明,从就业指数看,本季就业感受指数为35.6%,比第一季度下降了6.9个百分点。
一个创新高,一个创新低,乍一看挺扎眼。别小看5.7%、6.9%,其实数字不小了。
居民储蓄意愿与居民的收入预期、就业预期是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工作有保障,收入比较稳定,即使失业也能够很快重新就业或者有生活保障,储蓄意愿就会下降,反之,则不然。收入的获得,虽然理论上居民收入有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但对大多数家庭或个人而言主要还是工资性收入。所以,就业影响收入,收入的多少与稳定性影响储蓄意愿。
当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就业稳定性预期下降的情况下,大家往往会寻求自我避险,也就是减少即期消费,加大储蓄强度,以备不时之需。咱们中国人,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的,收入多是一种活法,收入少又是一种活法。一旦收入实际减少或预期减少,就会勒紧裤带,节衣缩食。这种“量入为出”的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融入很多人的血液中。
斗转星移,丰年与荒年总是交替呈现。繁荣昌盛的盛世年华,没必要过于克勤克俭;相对紧巴乃至艰难的日子里,也没必要铺张浪费。这就是咱们的生活哲学,或曰生活之道,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的哲学,咱们作为龙的传人才能够生生不息,咱们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今年有点困难,但目前还谈不上艰难,明眼人都看得明白。
为什么难?大家都看见了,主要还是大气候方面的。
——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
新冠这个玩意,全球性肆虐,持续两三年还看不到销声匿迹的迹象。对它的认识不同,往往应对策略也不同。就结果而言,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中,新冠客观上对人流、物流、资金流造成了困扰。地理空间的阻隔,人为加大了成本、延缓了效率、撕裂了供应链,使得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工商户活力变差,并由此影响税收、就业等社会责任的履行。
就咱们而言,今年不同于2020年。一是影响面更大,尤其是经济活力比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二是周期更长,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三是力度更猛,一些地方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或扩大化管制现象。
一方面战疫,另一方面抓经济,二者不能偏废,不能矫枉过正,必须“兼顾”,要“统筹”。前者关乎生命,后者关乎生活,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意义都是重要的。
北上广深在不同阶段先后取得了战疫的阶段性胜利,虽然在局部仍然存在零散案例,但显然“洪峰”已经过去。如同伤筋动骨,如同大病初愈,经过一定时期的恢复,在整个社会恢复正常后个人的情况也会重回正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咱们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好几年了,不是现在才有的新话题。
这几年中,从老特到老拜,虽然他们互相不入对方的法眼,但在对待咱们方面可谓“天下乌鸦一般黑”:贸易大战不断升级、“黑名单”越来越长、“五眼联盟”昭然若揭、美日印澳“半弧形”初见端倪、本来盘踞大西洋的北约开始剑指中国......由此可见,咱们的环境变得险峻起来。
回想过去百年,咱们的确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不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2月份后,老E与小W干架,直接导致两个“粮仓”出问题,而老M领着一帮把兄弟立马围殴老E,又加剧石油天然气价格蹭蹭蹭往上走。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会传导到许多产业,进而导致水涨船高;不要以为是发生在万里之外,我们就可以独善其身,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同样会产生外溢效应。一句话,可能导致支出增加。
过日子,看的就是收支。无论在哪个层面,都是一个道理。
情况就是这个情况,事情就是这些事情。既然客观存在,消极避世自然不可取也不可能,只能积极面对。要比几千年屹立不倒,谁也比不了咱们中国。历史上,惊涛骇浪无数,咱们一直傲然屹立在东方,所以这个所谓的变局不过是我们开新局的起点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