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背包二十年》
作者,张金鹏,笔名“小鹏”,出生于1978年10月7日 。
20年前曾是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后来去荷兰继续工商管理学深造。
小鹏毕业后前后换了8个工种,每个工种都只做了三个月,结果去旅行,一走就走了20年,然后成为了中国的旅行家。
如今呢,他将自己20年的旅行经验写成了一本书《背包二十年》,可以说,这本书是新鲜出炉。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8392/a1a2af511fd75e1e.png)
或许,我们很多人觉得旅行没有什么了不起。毕竟,中国这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后,出境人数从2005年起日益创新高,若不是今年的疫情,可能现在又有很多人在旅行的路途中去跨年了。
但是小鹏和他的故事,被许多高三学生当成素材写进他们的高考语文作文。
有人称小鹏的博客是以旅行为生的“狂徒”日记,有人称是一名网络时代成就的新文艺青年,还有人说小鹏的新书是一部梦想拥有者的青春读本。“趁着年轻去流浪,只为给叛逆的灵魂找一个出口”。
当初,刚毕业的小鹏与现在许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对人生、事业十分迷惘,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但是大四那年的毕业旅行,让小鹏对世外桃源般的自由生活方式深深着迷,随后小鹏攒些钱就辞掉工作旅行,这样连辞8份工作,直到发现旅行才是他的最爱,于是生活就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他在旅程中,见过手持莲花的女孩,邂逅过在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观察过爱思考的撒哈拉男人、专注的爱尔兰女孩,去过爱丽丝梦游的仙境,造访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过无数美好的瞬间,但也品尝过酸甜苦辣。
露宿街头、遭遇小偷、在海关被扒光衣服、做义工……十几年来,他打过不同的工,睡过不同的床,遇见不同的人,开心、孤独、骄傲、沮丧交织在一起。他不经意地说着它们,仿佛与自己无关,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能带给人惊奇,他从他崇拜的三毛、格瓦拉、堂·吉诃德身上汲取着力量,一直“在路上”,并在无形中用这种精神影响了更多的人。
小鹏用最节俭最自助最深入的旅行方式,走遍了将近半个地球。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8392/b9387c91f8c1d95c.png)
如今在网上或社交软件上,有很多旅行爱好者晒出护照,摆出自己的各国签证纸。
关于旅行,小鹏是在书中是这么说的:旅行不应该追求去过的国家数量,你一直在奔跑,有没有想过你要寻找什么?寻找最灿烂的色彩?寻找最诡异的传说?寻找最摩天的高度?还是寻找最真切的爱恋?(P31)
他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旅行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意义!
小鹏的背包20年,正好也是中国旅行者走向世界的20年,能够从微小的视角切入这个时代的起伏变化。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物质财富也同步高速积累。社会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知道高的分数可能获得奖赏,从官位中获得成就感,从金钱中获得别人不能得到的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8392/c898332a50a071d8.png)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大学,毕业后有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看上去优秀的孩子却得了抑郁症,北大教授更是提到学生空心病现象。
由此我们看到“空心病”在青少年中变得越来越严重。
什么是“空心病”呢?它一种由于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小鹏在书中说到:组成我们人生的无非就两类事,一类是自己想做的,一类是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我们的幸福指数由前者定义。
关注内心成长。
在旅行中小鹏发现:有几个主题一直在重复,“光芒”即是其中之一。
指缝间的阳光,逆光时的剪影,背光时的阴影,其中最打动我的是,朦胧无声处的一束微光。
小鹏在日本京都郊外的岚山上看到一块石碑,是当年周总理在日本留学时有感而发:上面写着: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儿光明,真愈姣妍。
小鹏在这石像前伫立,静默了很长时间。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正是被这样的微光指引。它引领我们穿越茫茫黑暗,穿越墨守成规,穿越平淡过往。
对我而言,那束微光就是梦想。
当微光越来越亮,已经变成太阳时,我已经不再惧怕黑暗,人生才“愈觉娇妍”起来。
爱好成为工作最终成为信仰
小鹏在北极拍摄极光,在极光出现前的漫长等候中,他突然感悟到:总有那么一束光让我们肃然起敬。
作者把旅行的爱好变成了自己的工作,他说:爱好是比工作辛苦太多的事情。旅行的意义已经从发现自我过渡到分享世界,就好像要把这全世界的美好与精彩分享给更多的人去看,去听取感受。
人活着总要有点信仰,这是任何工作都不能给到的。
人活着,就是一点梦想和一点信仰。
小鹏重走瓦格拉的路,他在《摩托日记》看到,瓦格拉因为梦想开启旅行,因为旅行找到了信仰,旅行成了连接梦想和信仰的纽带。
如何找到这条无形的纽带呢?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不去旅行,就不能找到这条无形的纽带吗?
小鹏在书中写到:在一段时间里,总会出现一些小机遇,小转折,小台阶,让我发现这条路走着走着又出现了新的方向。这些事在当时都无法单独产生足以改变命运的影响,但把这些小台阶连在一起,就往上跨了一大步。
如何去感知这些微小信息呢?通常我们说的宇宙,是指那个宏观宇宙,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小宇宙,只要具备无限可能性,在我看来,那都是一个微观的宇宙,而进入这些小宇宙的窍门,就是要让浮躁的心先平静下来,我们就会慢慢进入自我宇宙世界。
我们过去几十年的人生中,有太多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刻,高中时文理分班,大学选学校,选专业,毕业后究竟是留学、考研还是找工作,把旅行作为职业后,遇到低谷时,究竟该坚持还是该放弃,取得成绩后,该再接再厉还是急流勇退。
如果把每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刻看成一个点,那么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是我曾经走过的那条路,也回答了”从哪儿来“的问题,选择的结果无关对错,关键在于做出选择的那个瞬间,有没有听见内心深处的声音。
善于思考
通过记录我们走过的路,遇到的人,我们对世界看法会慢慢改变,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正如瓦格拉在旅行的终点说: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和刚刚出发时的自己,不一样了。
在旅行中,我们可能被偷被抢,或者错过了飞机和火车,小到一次旅行,大到一场人生,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必要组成。
爱的认知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小鹏对爱的认知”)
爱是一种熟悉,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爱应该是一种坚持,无论之前把旅行当成职业,还是后来用十个月时间造青旅,外人永远看不到旅途中的磕磕盼盼和造青旅时一个个撑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刻,让我把这两件事做成的原因,真的只是坚持。(如今他有了8家青旅)
爱应该是一种托付,更是一种情怀。
情怀还应该是一种远望,无论我们身处顺境逆境,都要自知,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一切都必须经历,我们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然后内心就坚定了,乐观了,就充满期待了。
我要往哪儿去?
马斯洛需求表中最高一层,就是自我需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8392/61d1bcd89f41b077.png)
我是谁?
小鹏在书中谈到了这个终极问题。
这个“我”不是身份证上的姓名,性别,生日,家庭住址,也不是用工作,财富,社会地位定义的那个个体。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又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
自我认知程度越高的人,内心也会越平静,因为他已经探知自己能力的边界,不会再为那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伤脑筋,
对任何人来说,自我认知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因为世界在变,人也在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读书永无止境,行路也永无止境。
这里的行路不是指某一次旅行,而是指在人生的这条长路上前行。
说到底,我们的人生不也是一场单程旅行吗?在这趟旅行中,我们都是背包前行。
那你到底想要如何前行,去往哪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