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就是所谓的“认可欲求”,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哪怕是父母。
2.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但是,绝对不是真的需要被人认可。
阿德勒严厉批判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做一些事的。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那么,这样的人生能称得上健全吗?
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
3.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因为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
孩子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4.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5.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当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上司讨厌你。而且,毫无理由地讨厌你。如果是这样,你就没有必要主动去迎合他。当你认为“因为有那样一个上司,所以无法好好工作”,这完全是原因论。如果要反过来看:“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认为:“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这就成了目的论式的想法。
面对人际关系的烦恼,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6.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如果能够理解并实践课题分离原则的话,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自由。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保持适度距离就非常重要。
课题分离是肆意践踏对方好意?这其实是一种受“回报”思想束缚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一一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这种思想才是人际关系的羁绊。
7.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你不可能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认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8.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想要故意招人讨厌的人根本没有。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9.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如果想修复糟糕的关系,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
当我开始去修复关系时,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当然,随着我的变化——不是通过我的变化——对方也会发生改变。也许很多情况下对方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