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媳妇把儿子送到我们身边。目的很明确:孩子就要上高中了,高中课业多,应该提前给他补补课,要不怕他跟不上,姑姑姑爷具备这个条件。
我问她还有什么要求?“没有了,就是帮抓紧他的学习。”
可以理解,但不能纵容。我看着豆芽菜一样细长细长往上窜的小伙,问他:“想吃什么?想去哪里玩?想住多久?有什么想法计划?……”一律摇头。
带他去公园玩,一副被逼无奈的淡漠样。创造无数交流的情境:“听见什么鸟叫了吗?你认识这种树吗?要不要去草坪那撒撒野?要不要喝点水?……”一律还是面无表情地摇头或点头。
带他去游泳,呆在换衣间半小时不出来。叫服务员把他喊出来,下水,扒着台阶动几下腿。问他:“是不是不喜欢游泳?”摇头。“那为什么不去扑腾几下呢?”微微一笑就算回答了。
每餐饭吃得很少,问他:“是不是不合口味?”“不是啊。”“那为什么吃这么少?”“不知道。”“有什么想吃的,告诉姑奶奶,我给你做。”摇头。
开始几天,我以为他不熟悉我们,不熟悉环境,胆小不敢做声。一个星期过去了,依然没有改变。什么都没有兴趣,烧烤、螺蛳粉、酸奶、各种水果、奶茶,都给买了,勉强给我面子吃一点。喊他出门去玩一下,不是说晒就是不好玩不想去。拿来的作业一页也没写,大部分时间就关起门躺着。我偷偷断了网络,他也不做声。什么东西有也行,没有也可以。
跟侄媳妇交流这些情况。侄媳妇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儿子:“软绵绵。”“干什么都是这样,没有兴趣和激情,不带耳朵和眼睛的。”
软绵绵就是一种无力感。青春活泼的孩子像个老头,老气沉沉。这比学业差更糟糕。
接下来,我要怎么激发小伙的热情和活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