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到20世纪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欧洲的科学界对光的本质问题展开多次的大争论,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微粒说,一方是以惠更斯为代表的光的波动说。
牛顿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路径;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光是一种靠物质载体来传播的纵波,传播它的物质载体是被称为以太的物质。
以后两方阵营都出现了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对自己所代表的学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批驳对方的论点。两大阵营如此相持近一二百年的时间,直至20世纪以光具有波粒二重性落下帷幕。
光的波动说为了解释光的波动性,从而假设了以太的存在。因为机械波的传递需要中介媒质作为载体,就像水波的传递需要水作为载体一样,所以光的波动说就假设宇宙的空间充满了一种被称为以太的物质,光波是以太振动所产生的波。
以太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不具有质量,不仅在真空中存在,而且无处不在,充满整个宇宙,且可以渗透到一切物质的内部,用来传播电磁波,同时对宏观物体的运动又没有任何拖曳。
因为以太相对宇宙的物质来说是绝对的静止的惯性系,所以处于宇宙中某个惯性系的观察者来测定从某点发出的光线的速度就会产生变化。如图,xoy是宇宙中某个以速度ѵ 运动的惯性系,在该惯性系中有一个观察者M,在某个位置有一个光源O,沿X轴的负向运动。当光线和M点相遇时,则在M点测得的光速V,利用伽利略变换,则V=ѵ+C
其中c为光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