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母亲教我一首儿歌:“晌午头,鬼磨油;月阴天,鬼聊天。”这是我首次接触到的鬼故事,后来又读了一些鬼故事,对鬼又有一些了解。《聊斋》里有像聂小倩的艳鬼、有像《画皮》里让人恐怖的厉鬼、有像《水莽草》里心地善良的水鬼、有被宋定伯欺负变为羊的善鬼、有为虎作伥的伥鬼等等。这么多鬼,该怎样给他们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呢?按古人迷信的观点,人死了之后便变成鬼,就到了阴界了,所谓阴阳两隔,人鬼殊途,就是指此吧。当然这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时间的长河流到今天,人们对鬼魂又有了新的认识,现代科幻小说家卫斯里在其小说中把鬼定义成以脑电波的形式放射到宇宙中的人生前的记忆组,可以和人的脑电波进行思想交流,也可以被外星人收集起来。当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不过卫君的脑袋,被称为袋袋书大帝,天马行空,非常人可比。可是,不管是《聊斋》里的鬼魂,或《卫斯里》里的鬼魂,它们虽然都能和人作思想交流,但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虽然人有用酒食祭奠鬼神的习俗,但那酒食一直摆在那里,一点也没减少,用科学的俗语就是能量没有减少。换句话说,鬼们和自然界没有进行能量交换而能和人们交流。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它只能以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就是所谓的能量守恒定理。鬼们和人作思想交流,得消耗能量,而它们没有能量补充而能为之,这就和能量守恒原理相矛盾。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鬼”这个名词只是人们造出来的,它根本就不存在的。现在我们给鬼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所谓鬼就是人死前的活动、经历、感知、思维等印在大脑中的迷信的人认为死后仍可活动的记忆。这种记忆科学地来讲就像是电脑里贮存的信息只能存在于电脑中一样,它只能存在于人的肉体中,而不能和人自动作思想交流。
既然鬼是人的记忆,那它就不能脱离人的肉体而独立存在,就像电脑里的信息不能离开电脑硬件而独立存在一样。我们知道,人的记忆存在于人的大脑皮层中,那么,记忆在大脑皮层中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呢?是用什么物质来表达的呢?这两个问题听起来很抽象,让人难以理解,打个比方来说吧,电脑里的信息可以以磁盘上不同的磁区来表达,也就是说,信息是以磁盘为物质基础的,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信息就无法存在。那么记忆亦然,它是以什么为物质基础的呢?它是怎样以这种物质基础来表达的呢?下面有一个小实验,或许能给人一点启发。
据有关记载,一位外国生物学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白鼠放在一个一边亮一边暗的箱子里,暗的一边装上电极。开始白鼠喜欢躲在暗的一边,但每次都遭到了电击,往复几次后,白鼠就不再躲在暗处了。这个实验说明白鼠对暗处恐惧的记忆是人为给予的。那篇文章又说,解剖这个白鼠的大脑比之正常白鼠某个蛋白质的碱基对特别突出。这篇文章以此实验为例似在说明动物的记忆和某些蛋白质的碱基对有关联。但这种结论却让人产生疑惑,这个实验可以导致两种结论:一是动物的记忆是以蛋白质为基础,以碱基对不同的排列来表达出来;二是动物的记忆和蛋白质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动物每产生一个记忆,就得产生一种蛋白质。很显然,后一种说法不太让人认同,因为动物的记忆是随时间而增加的,如果后一种说法正确的话,那它大脑中蛋白质亦在增加,脑袋不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吗?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认同第一种说法,它亦会让人产生疑惑,动物或人从生到死,全部的记忆皆存贮于大脑,信息量如此的庞大,仅仅以靠蛋白质的碱基对的排列,能表达得尽吗?这个问题不必担心,仔细想想就知道,宇宙中万事万物,纷乱复杂,追根究底的细分下去,就会更简单许多。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到此为至,如果省略中间步骤的话,物质是由中子、质子和电子组成的。也就是说,纷繁复杂的宇宙其实由质子、中子和原子三种物质组成的。其实这三种物质还可以再分下去,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可以看一下,如此复杂的宇宙就可以用三种状态来表达,何况是动物或人大脑里的信息。其实自然界中往往只用两种状态,就可以表达各种复杂的现象。古书载:“阴阳生两极,两极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两种状态组成。还有这样的例子:电脑的工作原理只是用“开”和“关”两种状来表达,另外,人和动物的遗传物质——DNA亦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的两种碱基对的排列组合来表达。由此可以知道,宇宙中两种状态的排列组合是个无穷大的量,它可以表达宇宙中一切现象。
另外还有一个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人在感知、思维、情绪、动作等活动发生的时候,在神经组织的有关部位建立起暂时的联系,联系形成后在神经组织中留下一定的影响或“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那么这种“痕迹”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变化呢?一般认为是暂时神经联系接通的难易的改变。学习使联系的接通由难变易,这种改变的保持就是记忆;联系的接通由易变难就是遗忘。为什么会发生接通难易程度的改变呢?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假说。一种假说认为改变发生在神经细胞的突触上,由于突触梢球的生长,使细胞间突触的接触更为紧密;或由于突触内的生理的,生物化学的变化,使它相邻的突触的接触更紧密互相影响。另一种假说认为变化主要发生在细胞体内,细胞体内的生理的、生物化学的变化,改变了细胞的机能状态,使得细胞间的互相影响更加紧密。至于细胞体内变化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核糖核酸的变化,它们的迅速形成和数量的改变。至于核糖核酸的变化如何形成持久性的痕迹,影响神经冲动的模式以至记忆的内容,科学界还没定论。
我们应该相信比较科学的观点,而摒弃臆断的假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记忆是外界的刺激在神经组织中留下的记痕,这种记痕的表达就是神经元突触间隔的变化。现在我们讨论的是,这种变化是肉体消失前保持下去,还是有一种还原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可以猜想,例如我们有时会忘记一些往事,或有人受到意外的伤害而失意,这就说明我们神经元突触具有一种还原初始状态的趋势。还有记忆的保持是否需要能量,也就是说,人死了之后,其记忆是否会保持,亦或是因为神经元失去能量而还原为初始状态,从而丧失记忆,这一点是否像电脑一样断电以后仍能保留原来的信息。如果是不能的话,就给记忆的复制,带来一定的困难。
既然记忆是有物质基础的,亦就是神经元突触间隔的变化,在理论上就可以以葫芦画瓢地复制下来,关键是在人死之前,想法设法使记忆保持下去。我们可以把被复制的人称为本体,被复制的人称为复体。我们知道,直至目前,科隆技术的水平也就是复制出动物的肉体,其思想是复制不出来的。如果说记忆也可以复制的话,科隆技术才达到完美的地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人将死,想法设法使其的记忆保持下去,若干年后,我们科隆出其带记忆的复体,其记忆只是死前的。对于其复体来说,他只不过是本体如大梦初醒,就像我们一觉醒来,其死前的记忆就像昨天的往事。另外就是用这种技术科隆活人,复体和本体具有科隆前的记忆,但以后就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记忆,就和两个人无异,只不过会产生社会伦理的问题。但这种技术只能科隆记忆保持完好的本体,而不能科隆肉体已经消失的本体,不像一些科幻小说里说的那样可以复制古代的人,使古人复生于现代。但就这样,这种技术也足已是科隆技术的革命,使古人追求的长生不老的梦想得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