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一直推崇“小先生”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深觉培养出来一个真正的“小先生”实属不易,但有时不妨退一步想想,“小先生”也不一定非得是站在课堂上讲一节课的,他可以给大家讲一些大家所不知道的知识黑洞,也可以是给身边的同学讲一两道难题,更或者教会他人某个小技巧。
“小先生”,同属初学者,有着和初学者类似的心路历程,比起“大先生”讲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也更见效果。
记得当时到驾校学车时,教练请假,由代课的教练教了一两次,其他时间都是在车友们自己在练习中琢磨,在其他车友们的指点中学会的,后又经教练点拨,经过训练,通过了考试。
车友们就是驾校的“小先生”。
教练深谙驾驶之道,对倒车移库、侧方停车等技术了如指掌,认为什么都特别简单,一般情况下很难了解小白们的各种蒙圈,而车友们则是刚刚到陌生的机械行业,熟络起来进而掌握要点的过程,刚刚经历过,所以特别能体会学车小白们面对新知的懵懂、各种操作的手忙脚乱、对方向感的迷茫,感同身受的小先生明白自己曾是怎样走过的,于是便指导着我们也沿着他的足迹,一步一步慢慢走过。
都说这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但是对于学同样的事情,我们都要经过大致相同的历程,所以心里的感受总有几分相似。他们不直接说该怎么做,而是强调自己当时的感受,走过弯路后,又是怎样纠正过来的……
这样带着初学者痕迹的的分享,比起居高临下的说教来,更容易被小白们接受和练习。
所以,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和众车友一起交流得来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很起作用。
听说一个人报了驾校的预约班,每次都是自己跟随教练学习一小时,没有其他学员可以交流,对自己到何种程度心里没谱。后来,他和下一个伙伴一起享受两个小时,互相照看着,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结果成绩突飞猛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极有道理的。所以,学习新东西需要伙伴来切磋。
正因为如此,学校推行“小先生制”,课堂上也讲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这极遵循学习规律的。
作为“大先生“,我们习惯于讲课,如此看,需要我们讲的东西并不多,自学的东西永远不忘,“小先生”讲起来更容易被伙伴们接受,“大先生”需要掌握方向,引领格局,关键地方精讲点拨,授予“渔”,以自身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
所以,我们不去找讲课的成就感,而是要学生成为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学习的人,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需要有自己的方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