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不掌兵,善不为官。
2.“这摆明了就是在逼谭纶说话了,几双眼睛都望向了谭纶。
“是我叫戚继光把兵带走的。”接这句话的竟是胡宗宪。既要保住戚继光,又要切实保护百姓利益。
这句话胡宗宪说出来是那样的低沉,可在那些人耳里却不啻一声雷,响得郑泌昌、何茂才和马宁远都睁大了眼睛。杨金水闭着的眼睛也倏地睁了一下,又闭上了,还像局外人那样坐在那里。
其他人还只是惊愕,可何茂才已是僵在那里,坐不下去了。
谭纶显然没有想到胡宗宪会在这个时候这么干脆地把担子担了过去。他心中一阵激动,想去看一眼胡宗宪,还是忍住了,把目光望向了桌面。
“以官府的名义向米市上的米行借贷一百万石粮,现在借贷了多少?”胡宗宪话锋一转,望向了郑泌昌。
郑泌昌开始怔了一下,接着答道:“很少。都说缺粮。”
“外省调的粮呢?”胡宗宪接着问道。
郑泌昌:“和往年一样,一粒也不愿意多给。”
“这就清楚了。”说完这句,胡宗宪才瞥了一眼何茂才,“你先坐下。”
何茂才这才坐了下去。
陈述利害关系,把当前的主要矛盾体到台面上来。
胡宗宪提高了声调,但透着些嘶哑,“我是浙直总督,又兼着浙江巡抚,朝廷要降罪,都是我的罪。百姓要骂娘,该骂我的娘。说自己是这件事情的责任人||改稻田为桑田是国策,必须办。言明立场,让对方抓不住把柄。||可桑苗至少要长到秋后才有些嫩叶,一茬中秋蚕,一茬晚秋蚕,产的那点丝当年也换不回口粮。官府不借贷粮食,只叫稻农把稻田改了,秋后便没有饭吃,就要出反民!如果非要不顾实际推行的严重后果。||每年要多产三十万匹丝绸,一匹不能少。可如果为了多产三十万匹丝绸,在我浙江出了三十万个反民,我胡宗宪一颗人头只怕交代不下来!要挟在坐的各位””
——保就业,保口粮,暂缓贸易增长。
3.通政使司: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以明太祖朱元璋意,征犹水也,欲其长通,故以通政为名。
4.帕累托改进:在没有使任何人情况变化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情况变好。
“向各米行催贷粮食。再睁着眼说没有粮食不愿借贷以囤积居奇问罪!比他们总比逼百姓造反好!”
——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空间已被各种利益集团填满,每走一步都踩着别人的尾巴。改革从统筹兼顾的帕累托改进向损补取舍的下决心阶段转变。
——很少有真正的两全其美,在现实执行中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空想派和实干家的区别。
5,一己私利饱藏,一言以蔽民声。
6.不以长江清而偏之,不以黄河浊而废止。
7.——二代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从百姓中走过。如果说一代使用的是权威,至少因为从百姓中走出来,即便贪官污吏,也还对百姓有些许怜悯、敬畏或者忌惮。二代呢?他们心中的百姓不过从书本读来,因此全无感情,更无忌惮,谈何敬畏?说话做事思虑也就全盘成了无根之浮萍。在他们眼中,权力权威官职地位才真正成为了玩弄于股掌间的游戏。反倒是皇帝身上,这种逻辑的影子稍微早些,但帝国的衰落和王侯将相家族兴衰,受此影响极大,作用强度、时间不大罢了。
8.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易经》
君子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事情发展起来后的显著特征。知道何时该柔软,何时该强硬。可以做领袖。
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