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境:一方以熟人身份调侃,另一方虽然是求助,却在与求助无关的话题上故意延迟回答、降低交流节奏。
2. 分析:代表“刻意陌生化”“降低关系熟稔值”以及“保持距离”。
3. 对策:
- 临场应对为“立刻调整语气,礼貌而不卑不亢”,“就事论事,回答求助事宜的时候顺便委婉暗示只是玩笑,同时提及不便之处的真正原因(生病病休)。”
- 后续交往为“公事公办”“再也不故意设坎,并且。对此人毫不芥蒂。依然保持互相利用关系,即有事求助直接问,没事求助不打扰。”
4. 经验:
- 容易情绪波动真的是本质上的特点。
- 意识到就立刻暗示自己这种波动只是那个单纯善良的自己的条件反射,这个自己不得不在被自己标签为“虚伪”“爱利用人”的职场人面前,下意识地在时刻保持警惕,不自主地采取带有攻击性的言行,实质上只是在自我保护。
- 现在这个成熟的自己,其实对这些人和事,已经完全应对自如了。不必“时刻警惕”“高度戒备”。
- 真诚待人是我的习惯和优势。这种小小的举手之劳,真的没什么好计较的。太较真会变成自己都厌恶的人。还让对方误会自己是“虚伪”“遇事儿拿别人一把”的人(即和自己心里的对方一样的人)。这应该算是一种“费力不讨好”吧。属于小聪明。要摈弃!
- 刚刚戛然而止的对话带来的“慌乱”“自责”“害怕”“被轻视”“生气”…种种失控的情绪并不可怕。现在完全理解了那个小小的真性情的自己。
- 万一以后又在别的情境出现了类似的失控,一定深吸一口气,说话速度、回复速度也瞬间慢下来,如果允许的话,甚至可以差个话题,或者找个借口离开对话场景。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在心里对默默说多次“别慌,镇定,别意气用事,凭理性的感觉继续沟通就行。做完事咱们在安慰自己”。打气以后,带着这些情绪,继续处理后续沟通。包括调整对话语气 调整心态。事情肯定能处理的相对漂亮。
- 事后独处时,再用文字,对事情的整个过程、自己的整个情绪波动过程和以及不同阶段的对策“条分缕析”。
- 彻底想明白后,一定一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奖励,来正面强化对自己的信心。(比如照镜子,对自己笑着大声说你真的很厉害很机敏很稳重成熟了!以及同时吃块很好吃的)。
5. 延伸:
* 我是一个需要多多鼓励的人。没有亲人爱人在身边,那就自己鼓励自己。一个相处中喜欢不停批评和指责的爱人,关系维系可能会比较困难和辛苦。
* 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则性的雷点
* 阿帕吸引我的点之一,就是给自己争取“正面评价”和“温柔体贴”的勇气和习惯。这个是我极少能做到的,甚至可以说我完全没有这种能力。
* 好羡慕,试试看能不能学到手。
* 但是他的“狡猾”“自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触及我的雷点。是原则性、绝不妥协的。一定要记住。不能被感情冲昏头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