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刀磨得快,柴砍的就多

刀磨得快,柴砍的就多

作者: 玉喜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09:52 被阅读0次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聪明、勤奋、学习好、琴弹得好,篮球打得好,可能就连玩游戏,都比你玩得好,而且你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就是赶不上ta,所以我们索性放弃治疗,转而把这些人称之为——天才。

然而生活中最让人失望的事情莫过于:你认为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可能性了。即使我们不是天才,也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些成果。又或者说做成一件事情可能并不需要什么天赋,至少不是有了天赋就一定成功,没有天赋就一定失败。

当然,要做成一件事情,也并不是仅靠鸡汤文里说的勤奋刻苦努力就够了,通往成功的路上是存在捷径和方法的,刀磨得快,柴砍的就多,掌握了这些方法,能够真的有助于帮你弯道超车。


一、刻意练习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就是刻意练习。成为任何领域高手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具有以下特点: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一套行之有效训练方法的技能;刻意练习发生在舒适区之外,要求持续不断的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刻意练习包含特定目标以及目标表现的具体方面;刻意练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应对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通过重点关注过去获取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使得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技能。

关于刻意练习,被误读最久的一个概念是“一万小时定律”。事实上,想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毫无意义,因为真正的关键根本不在训练时间,而是训练的方法。

只有结果可控的领域,刻意练习才有用。股市是不可控的,所以刻意练习预测股市很可能就没用。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如编程、航空飞行、广告创意。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宁可定期坚持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10年期待一鸣惊人强。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有效的反馈,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及时,一旦不对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超脱,对事不对人,反馈者不把你的错误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试错,你犯错误的代价很小。

如果没有他人提供反馈,我们也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自我反馈。首先我们必须自己创造机会来进行专注的反复练习,然后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大多数常见技能的练习方法。其次是要反复做一件事情,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要学会用“专注、反馈以及纠正”来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当遇到停滞阶段时,最好的办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战你的大脑或身体,在不同类型的训练之间切换,以便可以持续不断的以不同的方式挑战自己。搞清楚停滞点在什么地方,然后设计一种练习方法,专门改进那个特定的弱点。

意志力根本不存在,要保持刻意练习的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一旦你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你动机的一部分,同时可以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将共同的目标作为额外动机。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在每次达到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刻意练习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敢于迈出从舒适区往外走的那一步。你不但应该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你的研究、工作和娱乐都应该在“学习区”。刻意练习可以使几乎任何人在大多数领域成为高手,我们可以成为“练习人”,在奋斗路上也许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二、快速学习

第一步,大量泛读。学习一项新知识,有人喜欢买一本所谓“最好的书”,然后从第一个字精读到最后一个字。这是一个从小学开始养成的坏习惯:我们在没有整体历史观的情况下,就从秦朝学到清朝。没有作战地图,就开始打巷战。

应该怎么做?

比如你想学习“区块链”,先上豆瓣网,搜索“区块链”或者相关关键字,找到评价最高的3本书;通过“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哪本”的方法,再选5本;最后,加2本不畅销,但明显系统性强的书,比如《区块链原理》等。

然后,把这10本书都买回来,开始泛读。泛读时注意几点: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很多人不看自序和目录,这又是一个坏的习惯,因为作者会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逻辑;在目录中,提炼核心观点。15分钟泛读。要点是:略过故事,略过案例,略过证明;标注概念,标注模型,标注公式,标注核心观点。最后,再用5分钟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困惑、问题、想法。

用个长一点的下午,或者再加上晚上的时间,高强度地把这10本书读完。建议读电子版,可以大大提高标注、回顾、记录的效率。

第二、建立模型。好好睡一觉,让知识在你的大脑中自由地碰撞、连接、融合。第二天早上,给自己最清醒的3小时,建立模型。

应该怎么做?

找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写在即时贴上,贴到白板上,再用白板笔和板擦,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白板,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工具,我会在第四季度工具篇,专门讲“白板思考法”。

第三、求教专家。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就要求教真正的专家了。

比如研究“虚拟现实”的时候,可以找一个专门投资虚拟现实的专家,登门拜访。

为什么要先建立模型,而不是先求教专家?因为如果你没有基本的全局观,问不出好问题。另外,有些专家有犀利的洞察,但也未必有全局观。他自由发挥2小时,你可能不知所云。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找业内专家,可以上类似于“在行”之类的平台,花些费用,带着问题虚心求教。然后,修正你的模型。

第四、理解复述。你花了5小时泛读,3小时建模,2小时求教,剩下的10小时,可以花在“复述”上。

关于学习,有个著名的“费曼技巧”。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

记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联网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

最终,你就用20小时,快速的学习了一项完全陌生的知识。


三、怎样读书及做笔记

如果只是把读书当做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证明自己时间没有被浪费,那读书也可以看做一种负债。对于思想类书籍,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强力研读。

强力研读要求一本书应该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的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第二遍的时候要同时写下读书笔记,略过故事,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的笔记,直到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直接扔掉。

读书笔记最好要写到取代原书的程度,最好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清晰表现每一章的脉络、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发现在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只有做到这四点,你才能把一本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你会发现这个回报是巨大的。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是让一本书由厚变薄,看完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好像画地图一样。

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好的小故事,就把他写下来,这些可作为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

看书的灵感十分宝贵,要及时记录下来,包括自己的看法、质疑或者想到的应用。

当书读的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发现书和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如果读的更多,就会感受到人类知识的进步。

相关文章

  • 刀磨得快,柴砍的就多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聪明、勤奋、学习好、琴弹得好,篮球打得好,可能就连玩游戏,都比你...

  • 20款相见恨晚的实用小工具,任君挑选

    刀磨得快,柴就砍得多 每个追求高效的知识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最爱效率利器。 17 款最佳效率工具,覆盖信息处理、任务...

  • 忙得四脚朝天?别闹了,你只是弱而已

    有什么刀,砍什么柴。 机会总是近在眼前,你为什么竟然永远能够做到“视而不见”? 可能你会说,每天光是工作,就已经应...

  • 一地枯黄的沧桑

    写不了诗, 我就劈柴。 慢慢地刀劈斧砍, 一枝,一棒地慢慢整理。 成捆,再成堆。 柴劈累了就歇下打扫, 像个疯子一...

  • 砍    柴

    "喔嗬......喂 ! " 这响亮的吆喝声,在我们老家叫 " 打喔嗬 " ,即要进山的人,比如林...

  • 砍 柴

    秋收结束后,稍微缓缓,就开始砍柴。我的老家在内蒙古凉城县,砍柴的地方叫忽龙贝东阳岭背和西阳岭背。 ...

  • 各尽其责

    刀和磨刀石一起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在互相残杀啊!” 刀说:“我被你磨得快了,主人就用我砍东西,不快时又磨,越磨越...

  • 没柴砍就磨刀吧

    今天听喜马拉雅,讲到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简单的一句话,忽然让不是第一次听到的我,有一种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

  • 时间与空间

    《响水潭的春天》之 ( 开垦荒山) 七 烧荒 山上的柴砍完了,就...

  • 三端互通:退隐几十年,重出江湖(100%复刻端游)

    PK篇以下情况以相近等级为例。战VS战:纯粹的比谁水多,你砍我一刀,我喝,我砍,你喝;你砍,我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刀磨得快,柴砍的就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yw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