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会成为你的一部分,但是它们真的成了你的一部分吗?
现在各种公众号会开出优秀的人必读书单,职场进阶必备指南,xxx成功之道……你会不会觉得很着急,好焦虑,发现自己还差好远呢。每天很着急的去看书,去练英语,练演讲……每天都处于一种特别忙碌的状态,但是,回首看自己还记得多少,又有什么进步呢?每天都很忙,但是好像并没有学到什么。
那怎么办呢?我今天要介绍一种功利学习法,对症下药。
功利学习法听上去很功利嘛,对,我们就是要功利的去学习。也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要求去选要学的东西,那不是要放弃很多看上去很有用的东西?这是肯定的,知识那么多,怎么可能学的完?学的东西如果用不起来,有什么用呢?特别明显的,就是考试月,你的效率是不是是平常的几十倍还不止?那是因为你有考试的需要。平时考的office,那些高大上的技能,你还记得多少?如果我们天天用,还会不知道吗?
因为自己有需要,所以我们会有机会去锻炼,得到及时的反馈,通过总结我们知道怎么调整,这样,这些东西才会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
先举个反例。我之前就属于是什么都特别感兴趣,就会在各种公开课里面去挑去选,觉得这个摄影挺好玩的,哎呀,这个素描也挺好玩的,而这个简笔画也很不错……然后就会就花了特别多时间放在这上面,从最开始的觉得只是兴趣,想玩玩,但是到了后来,我把它当成任务想要去完成,不停看进度,看完就很如释重负。它不但你要让我变得更开心,而变成了我的负担,再加上在我平时生活中是用不到这些,所以我没有机会去用我学到的技能,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学到的这些技能很快就全部都忘记了。
那我换个做法,运用我的功力学习法看看效果如何。
我现在每天刷一个超级个体的主题,然后将这个主题写成文章。我首先选的我自己比较需要的一些主题,而不是从第一个开始,比如优势分析和自我技能提升一类的。当我在写结构性思维那一章,我以为我是理解来的,但当我去写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并没有搞清楚。我之前就是这样,以为自己懂了,但是写的时候其实并不一定是很理解的,但写的时候它是需要一个逻辑思路的,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判断自己到底有没有真的明白。当我写着写着卡壳的时候,再倒回去刷文章,发现慢慢的就搞懂了。所以有时你以为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但只是看到了表面。判断你有没有真的弄明白的标准就是你能不能通过教别人,让别人也明白。
上面的我的例子就运用了高效学习所需要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对材料,也就是那些自己需要的且可靠的知识,比如我订阅的超级个体;第二步收集整理,我运用的是印象笔记,我把主要的一些内容列出来;第三步输出;通过整合我自己的笔记,然后结合自己的相关的经历来表述出来。
千万要记得,不要用自己战略上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术上的懒惰。让我们一起高效快乐地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