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家对我的启示
国学与人生国学浩瀚如烟,有些在历史的传承中湮没,有些在生活的滋养中丰润。河南做为道家的发源地,除了老君山,三清洞等道家名苑,更多的是以道观和庙的形式散布在山河之间,以其漂虚灵动的故事育养着一方的神韵。
我的老家在河南偃师北邙山下,方圆百里唯有老家山顶有庙,庙有名字:舜王庙。山顶的舜王庙虽然叫做庙,但却决然是道观的做派,里面有道人,还供着三清五帝。相传在周武王击破商纣,大宴群臣过后,姜子牙执起打神鞭,开始对有功将士进行封神。然而在众神就位之后却从桌下钻出来李靖的一员部将揉着醉眼问姜子牙,将他封在何方为神。姜子牙掐指一算黄道吉时已过,此人已无法封神,但又不能扫兴,就乘着那人酒意指地为神,指山立庙,封他做了舜王,在北邙山顶享受国民祭祀。那人挺高兴地领封,就到庙里做他的神仙梦了。待到三天后酒醒,他才发现别人皆随李靖入驻南天门成了神仙,唯有他一人留在人间守护一座庙宇。这个故事不知道是何时何人那里听来的,但是自记事的时候就不停地听人讲,每次听完大家都免不了对那人错失了做神仙的机会进行一次惋惜,再都免不了在心里想一下如果是自己,那时候绝对不会喝那么多酒。这,或许就是最早接触的道了。
及至年龄稍长,经济改善,就开始从影视剧作,书本课堂中了解道家和道。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有段时间电视剧里老是放一些天师捉鬼,天师匡扶正义的影片。然后心里就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攙尾在手,背悬宝剑,神功附体,云游四方,斩妖除魔。这或许是道家给少年带来的最大的幻想了。再然后就是从书本课堂里接触庄周哲学。现在还能记得住的有愚公移山,反映人要发挥精神意志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河伯的望洋兴叹,比喻人即使有了成绩也不要妄自尊大,伐功矜能,要时刻牢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时刻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切莫自满。记忆最深的可能就是逍遥游里的小大之辩了。以前始终参不透何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现在距第一次读那句话估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中年的阅历学识与少年的阅历学识已经是大椿与冥灵之分,终于明白了庄周是在说所处的平台不相同,事物的结果也不相同;生老病死都是一样的,期间的过程却是绝对不同的;与人相处,做官经商做事,都应当从对方角度出发,多方位思考,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御风而行,泠然善。
年龄越大,对道的只言片语接触越多,越发感觉到道家思想的深邃。为了满足心中的好奇,也曾经按图索骥,买了道德经和庄子去寻求今古传奇之道。但是看过之后恍然若失,或许是学识的浅薄,或许是修为的浅薄,除了大部分都看不懂,还对“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不争”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感觉在工商科技业高度发达的世界里,道家那种强调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思想是农耕文化的糟粕,在信息化时代如果干什么事不去主动应对,主动做为,而是企图依靠心中的天道循环去不劳而获的,不仅可笑更是可悲。但是对“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心中却是非常的推崇,感觉他这句话就像量变产生质变的中国版译本一样,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对于庄子的著作,初读感觉苦涩难懂,但耐心看完内篇,感觉篇篇故事似神话似童话似传记似寓言,那种收获无法言语,但却明白了道理有许多种讲法,能让人接受的就是最好的讲法。或许这些就是道家对我的启示吧。很庆幸遇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必拘泥于一家之言,也很无奈遇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学说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太快。但很幸运我是一个中国人,自小就在道的氛围中长大。虽有非议,但却抱定守一,万物并作,却致虚极,守静笃。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应对纷繁复杂侵扰的最正确态度。或许,这也是道对我的另一个启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