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北京开了一家水果店,收入不多 也就一般的小康水平。家里的几个叔叔也在北京工作,关系虽不能如亲兄弟般亲密,但终究因祖父母健在,几家的老人也还关系较近,还是会互相帮衬。
于是,高考报志愿时,父母、姑姑和家里一些长辈都曾劝我报北京的学校,一是离家近,逢年过节可以去父母哪里,也可以经常回来;二是在北京的资源还是多一些的,毕竟人脉就是资源。
但少年心事总是一般,明明自己没有资本去独立,却有着莫名的自信。渴望着离开,渴望着独立,渴望着去远方,说白了,家在北方,就想着去南方;家在南方,便想着去北方。现行的西式教育本身和少年的倔强都驱赶着少年远离家乡,远离故地。
对于心高气盛的少年来说,多出去走走总是好的。只是,慢慢地,从心底发出感叹“到不了的地方都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做家乡”。
倘若把求学时期的课余时间都拿来充实自己或者多加游历到也可减少虚无感,但勇气不够,时常蜗居一处,过着并无意义的生活。如此一来毫无底气,迷茫,不知所措便充斥着灵魂。
有时候我在想,假如我真的在北京读大学,是不是也意味着每逢佳节,可回家看望奶奶,多替父母关心一下弟弟的学业,不像现在,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虽然会和同学室友出去闹闹,但心里总空落落的。
每次周末,可以去父母的小店,帮帮忙,有认识的爷爷奶奶刚进门就喊一句“姑娘回来了”,给父母做做饭,聊聊学校里的生活,说说自己的未来。空出来一天,去著名的景点再转转,毕竟是自己的家乡,到哪里都有底气。不似在外地,心里总悬着一根弦儿,总不能格外自在。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志,与最初的意愿及其背离,但到最后,大多数人都会变成这种想法,不是屈服,而是心甘情愿。
就像之前一直看到,少年热血慢慢被生活磨灭,但其实不是,而是后来才明白,那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里,慢慢被生活推着走,拿云的心事依然在,只不过早已化进了柴米油盐……
父母都是过来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从那个心里阶段过来的,有时他们的话,你不爱听,不耐听,可能只是你还没经历。想起一句话“父母叫你嫁的,你可以选择不嫁;但父母不让你嫁的,你一定不要嫁”
人越大,心也就越发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