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佛的眼睛

作者: 屡空 | 来源:发表于2017-12-12 22:07 被阅读157次

    第二次参加活动国学群线下活动了,第一次在成都,这一次在上海。

    从成都回上海很远,坐火车要十几个小时。非常巧合,我在路上看毕飞宇的《小说课》,邻座在看几本诗集。我花了几个小时看完了我的书,便说和他交换看书吧。这样才知道他是位青年诗人,已经小有成就,这次到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一个诗歌颁奖活动。一路聊下来,本来漫长十几个小时却过了非常快。

    诗歌和小说不同,但又有很多相似。诗歌的留白更多,要进入作者的创作情绪中,才能欣赏到诗的精彩。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考虑了这种进入的难度,更加容易达到作者的目的。

    比如莫泊桑的《项链》,女主角因为一条假项链辛苦了大半辈子,初看是戏剧性的,似乎讽刺了女主的爱慕虚荣。然后,另一方面,又是否在赞颂这种有借有还的品格呢? 这个可能是个留白。毕飞宇说,适当的虚荣对比这个留白也无伤大雅呀? 如果现代诗人来创作这个题材,恐怕初看也不会看出来吧。

    诗人送了一本他的诗集,我仔细翻看,不懂就请教。有一位在读研究生这样醉心诗歌,令我很感动!有些我猜对了诗人的企图,有些诗人说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估计有些我猜错了,但对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了。我们谈到了现代社会诗人的尴尬定位,如果小说的生存空间在钢筋混凝土和多媒体的氛围中是6分的话(满分10分),诗歌恐怕只有3分了。这恐怕是李白杜甫们没有想到的尴尬境地。然而,还有这样一批人在坚持着,这是为何呢?

    在上海博物馆古代雕塑馆,我看到了释迦摩尼像的眼睛,上面的很多疑问突然有了解答。去过很多寺庙,拜过很多佛像,然而这次在博物馆见到这尊佛像,看了他的眼睛,又有了新感悟。

    多少年,多少人,也许就是拜了这尊佛,获得了很多精神力量。生活有很多无奈和痛苦,和佛的眼镜对视一下,好像佛在说,只是无明,去执去我,色即是空。然后再去痛苦的俗世里。《半路出家》里面讲到,作者观察来寺庙里烧香拜佛的人们,有的就是可能和家人闹了矛盾,或者工作上遇到了困难,还有感情上想不开。也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来了寺庙后就全然没有了气愤无奈,只有平和安静,静生动,再回到生活里,带着智慧和平和去解决问题。古人的物质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多还坚强生存,这便是动力之一。今人生活水平好了,但痛苦,无聊,无知,无明只增不减,而没有那么容易单纯地从佛像或者其他意象中获得力量了。

    今天有个文章推送说90后开始信佛了。有佛系恋爱,佛系追粉,佛系打游戏,佛系工作,内涵就是参与为主,不求结果,“随缘即可”。文章指出其实只是一种不求上进的丧文化。如果这种佛系文化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残酷竞争文化的微弱反抗还情有可原,但是却完全违背了佛学里精进修行的内涵。戒定慧缺一不可。

    不是佛弟子,不能要求人人精进。“人人皆可成佛”,却给了每个人开了一个方便法门。追求的目标未必是成佛,从佛的眼睛里我看出了 仁慈,包容和鼓励。诗人朋友的诗想表达什么,也许我未必达意,但他的坚持我非常明了。小说家的经典小说,每次品味都有不同的味道,这就是小说家的骄傲。如佛的眼睛一样,激励和安抚现代忧郁的人们。

    “不言之教”,是不是就让我明白这些道理呢?

    最后感谢老师的讲解和各位的组织及参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深山女巫一:身处佛都,偶尔也去宝相寺拜佛,喜欢下午4点的午课,竟然因为主持那张棱角分明的脸。
        罪过啊,阿弥陀佛!🙏️🙏️🙏️😂️😂️😂️
      • 琅嬛阁主:偷了你的图~~(✺ω✺)
      • 道一虚白:“不言之教”,是不是就让我明白这些道理呢?

      本文标题:不言之教|佛的眼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kn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