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石岩磊简书(已经作者授权转载)
原文链接:施恩岂为报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韩信年轻时曾经靠在淮河边钓鱼为生,经常因为收获太少而饿肚子,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他可怜,就经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韩信万分感激地说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可是老人家生气地回道:“我是怜悯你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什么回报?”韩信富贵后,特地找到当年那位大娘,送给她一千金以示酬谢。
“漂母饭信”的故事便成了感恩戴德的典范,并由此衍生出“一饭千金”“一饭之恩”等成语,而且后世文人多有提及,如李白出游五松山时夜宿一姓荀的老太太家,一贫如洗的老人竟拿出最好的饭食给诗人吃,李太白感到非常惭愧,写下了“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的诗句。如今,漂母墓、漂母祠仍巍然屹立在淮安境内,成为国内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
我十分佩服韩信的知恩图报,但“漂母”的不图回报更是令人敬佩有加,如果说感恩是一种美德,那施恩不图报则是一种大德,因为报恩是为人的基本德行和道德底线,而给人帮助无所图才是难能可贵的,它无关学识,和本事也没有直接联系,“漂母”只不过是个清贫的浣纱女,连她的真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可这并不影响她彪炳史册。
然而现在,许多人却把施恩当成了投资:提携下属多数为了日后被供奉为恩人,给人资助定要算计收益,结交朋友是出于多条便利的途径,就连微信朋友圈给人点赞也要回赞。当恩泽被视为了获利的筹码时,所有的援手背后就会暗藏着“勿忘我”的图谋,人们便习惯于揣测他人的好意是否心怀鬼胎,而将无私的帮扶视作异端,善意遂变成私利脸上的“画皮”。
“漂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没有将功业挂在嘴边,留下的唯有坦荡与真诚。坦荡源于无求,没有希冀获得回报就能心安,不会念念不忘于收获的多寡,心里便少了对忘恩负义之人的愤慨;真诚来自善良,希望没有欺凌,盼望没有不公,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大家都能和睦相处,心中荡漾着的只有平和。施恩不图报正是这两种品格联手打造出的钻石,璀璨而无杂,光芒而不刺眼。
我不知道,假如《史记》里没有韩信后来拿千金回馈“漂母”的记述,世人是不是就能忽略这段佳话,老大娘那句掷地有声的“岂为报乎”便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倘若将其挖掘出来,就会看到人性中与金钱无关的闪光点,照见的便是温暖人心的坦诚,镌刻在“漂母”塑像上的应该是“施恩岂为报乎”六个金灿灿的大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