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的算法思维里,所有的原则都必须排序、都必须编码、都必须有高阶低阶的次序、都必须能处理实际出现的所有情况。这真正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最近“算法”这个词的提及率越来越高。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个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文明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过去,是人类来创造计算机算法,而未来,人类要反过来向计算机学习算法思维
“算法思维”和日常思维有什么区别?这一篇我们简单和大家聊一聊
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算法思维是有原则的,而人类的思维很难有坚定的原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讲过一句话:“制定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原则。”这句话听起来是句大白话,但是道出了人类思维的一个根本性的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跟别人说“这件事原则上可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不可以;或者反过来,“这件事原则上不行”,实际意思就是特殊情况下也行
在潜意识中,我们就是认为原则是可以用来打破的。但是之所以要有原则,就是因为不能有例外,这难道不是一个问题吗
过去,我们觉得计算机很笨,它只会坚守原则,机械地执行指令。人要灵活得多,没错,这是人的巨大优势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如果着眼于未来,计算机的这种笨,反而要成为人学习的对象。为什么?因为人要处理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灵活性带来的优势越来越小。相反,没有原则带来的劣势越来越大
举个例子说,业余做投资的人都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个原则:绝不能用杠杆借钱去投资。道理很简单,一旦投资失败,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债台高筑,人不能玩自己玩不起的游戏。有没有例外呢?很多人会觉得有。比如,这个投资机会是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的,一家大机构为这个投资机会做担保,很多有钱人、聪明人也加入了这个投资机会,那我要不要借钱用杠杆赌一把呢
在小规模的人类共同体中,比如一个村里,这么想问题不大。因为复杂性有限,可以调用人的灵活性,去判断机会、判断人性、判断具体的机会是不是靠谱儿。但是,现在的投资市场、金钱游戏,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网络。复杂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说清楚全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有侥幸心理,即使这一次安全地得手了,迟早也会踩响地雷。聪明的投资者恰恰不能自恃聪明,而是要坚守一个笨原则:绝不能用杠杆去投资
再举一个例子。简单说,就是当我们面对一大堆选择,又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在做判断前需要考察的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机算法给出的答案是37%,当我们考察了总数的37%后,不应该继续考察剩下的63%,而应该迅速做决策,而不是等全部考察完。比如,买房,市场上在考察范围内的房有100套,那我们要把100套全部看完才能下决心吗?算法思维告诉我们不用,考察前37套,就可以选了。这是算法决定的,在这个地方停止考察做决定,是成本收益最优的策略
大家可能觉得算法提供的37%这个原则,看起来冷冰冰不近人情。但是,无论是数学推演,还是客观统计,这个数字都是有效的。不是真的建议你接受这个数,只是通过这个例子,展示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巨大鸿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