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重新把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找出来读读,虽然之前也读过,但是并没有完全理解,这次重读不再追求阅读速度,而是可以慢下来仔细琢磨里面的话。再一次被里面的观点震惊到!
在第一夜就聊到了,人并不是很难改变的,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我们对现状非常的不满,但是面对新的改变,新的生活方式,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因此我们就会选择不去改变!
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待自己,也就是说,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宁可选择后者。追根到底我们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我们的不幸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把责任怪罪于任何人,所以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原因论”还是“目的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有自己的目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理解自己的目的,甚至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
书中就举例,一位女生看到男孩子就会脸红,这个脸红并不是因为这个或者那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她想通过脸红给自己找一些理由。
还有一个男生说自己性格不好,这也是有目的的,他想用这个借口告诉自己,不需要跟人交往,因为跟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伤害。
当我们用目的论去看待我们讨厌的某个特征的时候,就会发生我们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勇气,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给自己找一大堆别人的原因,那么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能改变,然后还总是抱怨自己,让自己很不幸福。
我还特别喜欢里面提到的一个概念,课题分离。这件事到底应该谁来负责,那么让负责的人来承担,管好自己的边界,不要越过去,这样人际关系就会简单很多,烦恼也会少很多。
我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至于你是不是爱我,我没法控制,这超出了我的课题,也超出了可控的边界,但是我们往往很难非常理智的区分这到底是谁的课题,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