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这是你的名字‘舟’,你看像不像一条小船?两边的两条长线代表两边的船帮,中间的三条短横线分别代表船头,船舱,船尾。”
小舟摇头,提起毛笔写字,说:“这才是 ‘舟’字。”
爷爷笑:“都对,你写的是简化字,我写的是象形文字。”
小明有些不高兴地说:“这两天学李白的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老师说‘舟’就是轻便的小船,古人常说‘一叶扁舟’是指小船像一片飘浮在水面上的树叶。同学们现在都不叫我小舟,改叫我小叶子了,所以我决定改名叫大船。”
爷爷正色说:“舟是船的起源,没有舟哪有船?你知道舟是怎么来的吗?”
从前,黄帝手下有两员能工巧匠,一个叫共鼓,一个叫货狄,他们教人们伐木造屋,使用各种生产工具。一天,突然暴发山洪,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毁了人们的家园,共鼓和货狄都被洪水卷走了。
但他俩没死,洪水来时,他俩正在山上伐木。慌乱之中,两人紧紧地抱住一棵大树。
山洪将他们和大树一起冲进滚滚黄河之中,洪水汹涌,巨浪涛天,奇怪的是,大树居然不沉下去。
原来这是一根空心的大树。
在茫茫洪水中飘浮了几天,他们从黄河西岸被冲到了东岸,最后大树卡在岸边巨石的夹缝里,他们上了岸。
当地人告诉他们,回黄河东岸,走旱路至少半年,走水路,就必须等到冬天,黄河结冰。
共鼓沉思片刻,忽然想到,既然我们能跟着大树来到这里,为什么不能让它把我们再带回去?
于是他和货狄,借来刀,斧,对大树进行了简单改造,带上了食物,重新登上空心大树,历经一番艰险,回到黄河西岸。
从此共鼓便有了凿木为舟,打通水路的设想,这是中国传说里舟的由来。
爷爷说到这儿,哥哥突然从房间走出来,大声说;“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爷爷解释:这是《诗经.国风》里的句子,意思是,如果河水深呀,我就划条小船,如果河水浅呀,我就游泳到对岸。
是呀,小舟,哥哥说:舟字历史悠久,又有文化。《圣经?故事里,是诺亚方舟在一场毁灭世界的大洪水中,拯救了世间万物。改成大船有什么好?泰坦尼克号够大吧,不也沉了?
小舟不服气:那我就叫军舰。
哥哥笑出声来:这两天上历史课,讲到甲午海战,大清国的军舰迎战小日本,结果惨败,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我给你普及一下这段历史。
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建成时,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主力战舰镇远舰和定远舰是一等装甲舰,清政府委托德国造的。
但建成后的北洋水师几乎就没有再更新过军备。因为慈禧老奶奶要过60大寿,要修颐和园,大清政府下令北洋水师三年不许买洋人的船械枪炮,所以从1891年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举全国之力给慈禧老奶奶过生日去了。
而且大清政府连花钱修个船坞都舍不得,定远,镇远,还有另外两艘军舰,进行补给保养,还要跑到日本长崎去。
小日本一看不得了,被吓到了,原来中国有这么大的铁甲舰,之后一直就把定远,镇远当作目标敌人,来发展自己的战舰。
你看看,出去没吓到别人,倒暴露自己的军事实力。
小日本开始以全国财政的60%发展军事,舰队,摆明了没安好心,可是大清呢,政治腐败,慈禧老奶奶忙着和光绪小皇帝争权,官员拉帮结派,忙着内斗呢。
他们还以为大清国和以前一样是清朝上邦,是亚洲唯一的大国,在大清的眼里日本就是海盗出身的倭寇,根本上不得台面。
小日本蓄谋以久要发生一场战争,大清国还在做着享乐的美梦呢。
本来李鸿章已经给北洋水师在英国定制了一艘军舰,但因为买军舰的钱被慈禧老奶奶过生日,修花园占用,就买不成了。这艘军舰就是后来在甲午海战中立了头功的日本主力战舰吉野舰。
这个事情被日本政府知道了,他们千方百计要买到这条军艘,全国总动员,明治天皇在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每天就吃一顿饭,皇妃把自己的珠宝首饰也捐出来,文武百官工资的十分之一抽出来,日本国民也踊跃捐款,最后筹到的钱够买三艘吉野舰。
1890年,北洋水师的实力还超过日本,到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十年扩军计划,再与日本海军相比,北洋水师就显得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
甲午战争前后,是那一时代世界海军发展最快,更新最迅速的时代,定远和镇远已服役8年,就像现在的手机,8年前的手机,拿到现在来用,太落后了。而小日本的军舰平均舰龄只有3年。
在热兵器时代,武器落后可不就是只有挨打一条路吗?
果然战斗开始不久,旗舰定远舰就因为舰龄太长,年久失修,突然开火把自己的舰桥都给震断了,主帅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北洋舰队在战斗的一开始就失去了指挥,之后5小时的海战中,每艘军舰只能各打各的。
冲击在最前面的致远舰受到日军军舰的集中射击,全身着火,指挥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军主力战舰吉野号撞去,但被鱼雷击中,全舰252名官兵牺牲。
经远被鱼雷击沉,靖远,来远,中弹太多,退出战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