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324302/bfbec988517304c9.png)
【原文】
子张①问;“十世②可知也?'子曰:“殷③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
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陞十先哲位,淮阳县祀文庙东庑[wǔ]
②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也:表疑问的语气词。
③殷.殷朝,即商朝,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来就称商朝为“殷”。因:因袭,沿袭。
【翻译】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解读】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
孔子认为,时代在发展,王朝又在不断的更替,但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典章制度,在每朝每代都有所增删,既不全面继承,也不全面废除,尤其是礼制的核心内容即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是不会变的,这样就能预见出未来社会的基本模式。只要认真考察历史,就能从中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推演出未知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