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最后二章,才是《为政》篇的高潮,笔墨最精彩的地方!让人感觉读《论语》,真象读诗一样,妙不可言!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虽百世可知也——论语贯通54社会风俗与教化的影响力,这才是中华文化传承所在!礼的系统是基于孝悌忠信等基本社会伦理而建立。如果这些基本的民风不变,礼的精神也可以预测。
《为政篇》是孔子对社会体系认识的真正高明之处,通过社会风俗习惯,建立礼的系统,来传承伦理与文化的精神。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代代的教化与民间习俗在延续,使中华文明绵绵不绝。
虽百世可知也——论语贯通54虽百世可知也,离孔子说这句话,有百世光阴了,中华文明没断,这是孔子的情怀与眼光。超越政权更迭、超越朝代兴亡的文化眼光!这也是孔子人生的情怀与历史使命所在!关于这一点,并非过高推崇孔子,你在《论语》后面的文章中可找到许多与此相关的议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对这句评价应从文明传承的角度来体悟。.
我们应该反思,重视这些礼的精神与社会习俗与教化的力量,是解决现代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现代这一代还有些传统文化的根基,如果不再找回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样再传几代,人们的精神会日益迷失在物质的欲望与简单的刺激里面,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否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我们真正忧虑的地方。.
虽百世可知也——论语贯通54“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2•24是《为政》篇的结束一章。孔子有同样的忧虑!孔子用辛辣的笔调,讽刺社会上教化与民风在日益物质化的状况。“非其鬼而祭之”,是为了利益而谄媚的行为,人心的利益化是孔子的忧虑!
孔子呼吁要有勇敢的精神,挺身而出,以传承优秀的文化为己任,要重视孝悌忠信的民风教化的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与精神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更深的忧虑。
当今社会我们不是讥讽,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是优秀文化传承日渐消失的无奈!我们更要有勇敢的精神,要思考如何传承伟大的中华文化!.
虽百世可知也——论语贯通5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