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逍遥游(九)唯有超越世俗名相,才能得物之本性

逍遥游(九)唯有超越世俗名相,才能得物之本性

作者: 无知无名亦无待 | 来源:发表于2022-08-25 09:54 被阅读0次

       庄子开篇写大鹏寓言,点出《逍遥游》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接着又编尧让天下于许由和藐姑射之山神人寓言,逍遥之意已抒发得淋漓尽致。庄子深知自己所言甚大,已远超世俗之人的认知,定会被认为大而无用,所以又假借与惠子之辨,告天下之人,其言非大而无用,而是人不会用大,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1.继续“小大之辨”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了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了它,长出的果实有五石那么大。我用它来盛水,可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自身所盛水的重量;把它剖开做成瓢,可是它太大了,无处可容。不是这葫芦不够空不够大,而是太大了,无法派上用场,所以我把它打碎了。”

       此段之前庄子一直在写大,如第一部分开篇的鲲鹏之大,天地之大(“无极之外复无极 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是不断超越,所以是无限之大);第二部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庄子大言,非世俗之人能理解,所以他说“此小大之辨也”、“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段,庄子借惠子之口,道出世俗之人对其大的讽刺“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继续与俗人进行“小大之辨”。

2.惠子之“拙”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惠子将庄子之言比作大葫芦,葫芦太大,实在没有好的用处,所以最后只能砸碎了之。面对惠子的暗讽,庄子劈头盖脸就回击“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真是不善于用大啊!

       庄子用一个“拙”字来评价惠子,实在是巧妙至极。“拙”从手,表示手粗笨者技艺不灵巧;从出,出有离义,表示拙者背离要求。惠子用大瓠盛水浆、剖之以为瓢,结果都不成功,是其人粗笨不会使用,而非大瓠本身大得没有用处。惠子局限于大瓠的名相,以世俗的要求来用大瓠,完全背离大瓠的自然本性,最后竟然还“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岂不悲哉!

      惠子的可悲,不仅是其“拙于用大”,还有其“拙”的另一面,即依世俗之用而用物,是限制物的本性,同时定会被物所束缚,如同打人家一巴掌,打人的手也会很疼。惠子把大葫芦当做盛水容器和瓢,试图以葫芦之大来适应世俗器物之用,最终被大葫芦限制,“其坚不能自举”、“瓠落无所容”。所以,惠子无法用大,苦恼至极,最后只能脑洞大开,将其“掊之”,终失其大。

3.用有大小,就看怎么用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抨击完惠子“拙于用大”后,庄子接着又讲了一个段子。

      “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不龟裂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是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了这个药,愿意以百金购买药方。于是这个宋国人聚合全家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只赚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吧!于是这个客人得到了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犯难,吴王派他带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吴王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小小的不龟裂手药物,用于漂洗丝絮,所得到的钱极少,用来打败越人,却能获得封地。物还是那个物,使用之人不同,用的方法不同,用途也天壤之别。庄子用这个段子,告诉惠子,一个小小的药物尚且有如此大用,何况你那五石大的大葫芦呢?用有大小,就看你怎么用,不是大物没用,是你不会用。

4.庄子用瓠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抨击完惠子不会用大,接着庄子就给出了大瓠的终极使用之法,并附带再嘲讽下惠子。“现在你有五石大的葫芦,为什么不系着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还是茅塞不通啊!”

      庄子用大葫芦,与惠子截然不同。庄子把它系在腰间作舟,然后浮游于江海之上。同样是一个大葫芦,为何二者之用迥异?惠子之用,是依循世俗之法,完全背离了大葫芦本性,而庄子之用是全然顺着葫芦的自然之性——葫芦很大很空(“非不呺然大也”),那就顺其空大之性,让其浮在更大更空的江湖之上,逍遥自在地漂游,岂不乐哉!

      一样的葫芦,不一样的用法,结果也是大相径庭。惠子因“其坚不能自举”、“瓠落无所容”,最终无奈只能将其砸碎,惠子失瓠也失其大;庄子将瓠系之而浮游于江湖,大瓠也将庄子带到了更大更宽广的世界。

      庄子最后一句“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你的心如同蓬草一样茅塞不通,似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当我们的心执着于名相,则被名相所阻塞,无法与道相通合。唯有超越世俗名相,才能得物之本性,江海万里,以游无穷。

相关文章

  • 逍遥游(九)唯有超越世俗名相,才能得物之本性

    庄子开篇写大鹏寓言,点出《逍遥游》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接着又编尧让天下于许由和藐姑射之山神...

  •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 第一篇)

    内篇之一《逍遥游》 《逍遥游》共分三章,主旨是做人应当精神至上,唯有突破形骸的局限而与万物共通,才能优游自在、无所...

  • 点亮我 照亮你——《星火》创刊词

    唯有爱,我们才能包容;唯有爱,我们才能执着;唯有爱,我们才能精致;唯有爱,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星火...

  • 〖超越名相 直奔真相〗

    〖超越名相 直奔真相〗 ——〈开灯心语〉 超越名相, 直奔真相; 才是生命 ——彻底的解放…… ——...

  • 人间词话 (六)

    完全之美——要将文学超越世俗功名关系而成就一种纯粹之美。但自然之物往往纠葛于种种关系和限制之中——这种纠葛...

  •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十六篇)

    外篇之九《缮性》 《缮性》共分三章,主旨是修治本性。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是淳朴简单的,就是因为世俗的学问,把人的...

  • 《文明大局》第二十四章

    人生之路唯有修心养略,唯有修心养略才能百用贯通。宇宙荡荡,万物复芸,身外之物以及意外之识只是供人采用,不是文明本源...

  • 静心诀

    天降皮囊,沾尘泯润 月色可捡,日光无常 从此世俗,接人纳物 阴阳相交,推之未及 造化本性,淡于天地 苦磨辛难,必肩...

  • 【第三篇】第三章:“触目生春”的“欢欣魔法”

    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于丹要用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来讲“超越”了。实际上,在于丹心目中,所谓的“逍遥游”就是凌驾于万物...

  • 静以修身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有静心才能把握万物于股掌之中,才能以心御物,使得万物不离其宗。唯有俭德,才能从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逍遥游(九)唯有超越世俗名相,才能得物之本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pa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