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电影里的几个片段谈谈我的感受吧。
第一个片段是大悟站在桥上,俯视河里的鲑鱼,不由得感叹一句,“这些鱼真可悲呀,游上来就为了去死,反正是死,还死得这么辛苦。”

大悟的这句话初听,不免让人心生惆怅,是啊,总归是一死,那我们活着干嘛呢?我们还要这么努力地勇敢地甚至艰难地活着干嘛呢?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去死么?
路过的老爷爷说:“它们想回家,回到出生地。”
我不甚理解,我更不理解大悟作为“入殓师”的工作存在的意义,人都死了,还要如此仪式干嘛?
带着这样的困惑不解我继续往下看。
大悟在给每一位逝者整理仪容时,满怀对死者的虔诚和尊重,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缓慢庄重、温柔细致、投入而安详,给逝者穿戴齐整,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赋予永恒的美丽。

逝者的亲属在一旁观看着入殓仪式的全过程……
一位丧妻的丈夫看到躺着的妻子,精致安详的面容,在大悟和他师父临走时,特地跑出来送给他们一包柿子饼,满怀愧疚且心存感激地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一次,万分感谢您。”而在这之前,他还因为大悟和师父迟了五分钟赶过来而出言不逊过。
还有一个片段是大悟给一位年轻女子模样的逝者整理仪容时,意外发现她是男生(逝者的名字叫留男),并征求了家里人的意见给化男装还是女装,家里人说化女装,后来,逝者的父亲跑出来,情绪激动地说,“感谢你们,让我和我的孩子有了连接,他是我的儿子呀,不管他是女生还是男生模样。”
……
类似的场景影片里还有很多,而我想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真情反馈让原本对这份职业心存忌惮和犹豫的大悟最终得以坚定地走下去。
影片里最具点睛之笔的一段话,还是那位老爷爷说的,他说,
“在这里工作得越久,渐渐地,我就越相信,死亡,其实就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的一扇门。而我呢,就是守门人,送人们穿过那扇门,并对他们说,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然后,把他们送走。”

这也让我想到了“安宁缓和医疗”,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身患重病且痛苦的人,面对疾病、面对生命的无常、面对最终死亡的结局,我们能大刀阔斧、扭转乾坤吗?
不,我们不能。
人有时候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幻想着不切实际,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很可笑的。在既定的死亡面前,我们是无力的,但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安宁缓和”,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让这个人间减少一些痛苦,增添一分安宁,让死者有尊严地回归,让生者有希望地更好地走后面的路。
我相信这是值得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