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两个月,2017年就要过去;
时间,
在阅读中,
在书写里,
无知无觉而逝......
渴望在一次次与书的遇见里,得到能量,
渴望每一次相见,都能留下些许印记。
第一本:斋藤孝(日)著《学会学习》,纸质书籍。
不顺利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你们还没有成功。
这是一本讲述学习方法的书籍。
就算你做的不好,也不代表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只是你的“方法”不对。
学习,是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一种生活,本书从16位伟人的学习方法的总结,让我们对学习本身重新认识,懂得契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适合自己的。
歌德不仅擅长绘画弹琴,还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法语,英语;但他写作时,规定只能使用德语。
他是一个多才之人,年少就凭借《少年维特的烦恼》名声鹊起,在哲学自然科学艺术上都颇有造诣。
他的父亲渴望他成为一名法学家或者政府高官,而他对文学情有独钟,他曾建议:
术业有专攻,就是要自己专注干一件事情,断绝其他干扰。
他认为很多事情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好,但更多的人妄想天生具备某种才能,一步登天;无论哪个时代,这都是幼稚与莽撞的。实际上,某个专业领域的开窍,需要每个阶段的努力,才能,耐心,坚持。
歌德说: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同时掌握多种能力。这听起来不错,但人类天生并没有这个本领,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成为某一个领域中特别的存在。
这就是歌德的“限定法”。
爱因斯坦的“张弛有度法”:
我人生中大部分喜悦都来自小提琴。
爱因斯坦是著名物理学家,他是现代科学相对论的创立者。
他的家人回忆说,即使从来没人赞赏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好,他还是乐在其中;他认为音乐是感知的,而不是评论的。
音乐使他获得自由与快乐,所以科学研究与小提琴就像滚动的两个车轮:工作,奉献终生,音乐享受乐趣。
伟人学习方法,总会有一款会给您启发:
我们无须站得多高,更重要的是站对位置。
第二本:王小波著《黄金时代》,电子版。
那个时候我们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能妨碍我们享受静夜。
《黄金时代》是一本王小波的小说集。
有关文革的小说很多,伤痕与反思是经常的角度。作者这里用一种快乐的笔触,通过三个连贯的小说,写文革那样一个政治氛围下主人公王二的青春故事,和身边一些人特殊的经历。
其中“黄金时代”通过与破鞋陈清扬跨越十几年的分分合合,他们的结合,被发现被批斗,到多年后的重逢;那样一个政治觉悟高于一切,被定义为无性的一代人的青春,其实也是充满生命力;而所有发生于当时的不正常,其实是作者写出了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正常的欲望,真实,被扭曲;那样一个什么都被破坏的历史时期,同样是一代人的黄金时代。
在我看来,青春是一棵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给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
第三本:古典著《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电子版。
这是一本受益匪浅的书。作者分为八个部分来写:
1, 在热爱的领域里玩;
2,只要下定决心,任何人都能活得有趣;
3,价值观:做个有定见的人;
4,能力:走上高手之路;
5,关于成功这件事;
6,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7,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8,写给...的你
IBM这样的靠战略吃饭的公司也只能制订五年战略规划,非要一个人做长达10年20年的生涯规划,除了有点励志的作用之外,并不靠谱。
如果你要玩“定位”的策略,你需要的是眼界,计划性和毅力,你需要清楚在出发前就深刻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东西在哪里,然后制订详尽的计划,最后以惊人的毅力达成。
事实上,作者一开始在序言里就指出,要过好人生,不能过于强调“匹配”,而是“修炼”的结果。
在第二部分,任何人都能活得有趣一节,他举例爱迪生:
爱迪生和他的团队尝试做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才制成第一只能够发光45 小时的碳丝灯泡。
当别人问他失败这么多次为什么还能坚持时,他说: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1000多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
爱迪生说: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
所以,也许别人会觉得无趣,他的助手也许觉得兴趣是成功,而爱迪生的兴趣在于奥秘。
不管你活成什么样,最后还是要死的,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写出了他的认识:
无用的人生卑微,而无趣的人生悲哀。
一旦明白兴趣是门自我管理的技术,那么任何人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活得有趣。
在第三节,做个有定见的人一节里,作者写出:
什么是生活的高手?真正的生活的高手掌握这种技能--让自己在任何资源和方式中,都能吸允到自己想要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活的修炼,有了这种技能,你就能随时活得幸福。
那些强大的人:
在咖啡厅用旧打字机花费七年写哈利.波特的J.K.罗琳,顶住巨大压力揭露丑闻的宋飞...
他们展现出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对于意义追求的坚定与智慧。
什么是好的选择?
付出自己最能付出的,换回来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本书是作者古典上本“拆掉思维的墙”之后,又一部力作。
相信有幸读到此书的读者,会在阅读过程当中,找到有启发的观念,不断思考找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不求完美,但求值得。
大部分人一辈子无法成为高手,是因为他没有见过高手。
一件事情有没有用,也许只有时间与生命知道。
如果你想要有决定自己未来的自由,一定要有决定自己未来的能力,并且愿意用这种能力为自己负责。
第四本:(法)安妮.弗朗索瓦著《读书年代》,纸质书籍。
书有两个生命,它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见证了我的生活。
热爱读书的人,都会与书有着各种各样的缘分。对于热爱读书的法国人写出这样一本与书的回忆录一点都不奇怪。
作为一名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她热爱读书,也热爱书。工作就是与各类书的作者打交道,编著出版书籍。生活里,家里失火,她可以和母亲腋下夹着书跑出来。
书在作者眼里不仅是有味道的,有感觉的,更是友情亲情生活最有情趣的一部分。读书,在作者眼里,就是不带任何功利的快乐的事情。
书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占据了我整个生命,我的生活因此也向种种可能性开放。
读书的日子,就是快快乐乐踏实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