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语文成绩不太好的人,我只能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如果要更准确一点,就是非常震撼。如果要对比,和读《人生的智慧》差不多吧,或许还要更震撼一点。
思维赋予了生命以意义。我们渴望洞察,期盼理解。这是书中原文,这些文字放在我身上完全契合,如果生命有意义,他的前提一定是思考。我希望理解自我,也有兴趣观察他人,所以我才会觉得《影响力》这本书非常有趣。但我不清楚“渴望洞察,期盼理解”是形容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在我的人之中,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兴趣,或是没有发掘。
现在我可以说,我确实对哲学感兴趣了,以前我不敢肯定,毕竟兴趣爱好是哲学总感觉有些奇怪。仔细回忆,其实我小时候便展现过这种兴趣,在很久以前,我小学三四年级左右,我便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是我?”
当然,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你?我为什么不是他?为什么“我”这个意识会存在于这具身体?又或者不是“我”这个意识会存在于这具身体,而是这具身体产生了“我”这个意识。那么“我”和这具身体那个才是真正的我?如果身体是真正的我,但人的身体每7年会更换所有细胞,还完后我还是我吗?如果“我”这个意识才是真正的我......感觉也不太对。
总之,我认为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后续也没有再去思考,因为我一旦想不出答案就会陷入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这种感觉非常难受。
哲学的意义是理解自己和理解世界。这简直是即精辟又准确的总结,虽然我没有学过哲学,但我认为思考的意义就在于此,而哲学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我以前认为世上的研究分为两种,内在研究和外在研究。内在研究就是理解自己,外在研究就是理解世界,理解世界包含许多内容:科学、宗教、心理、人文、政治、经济等等。
这就是吃了语文不好的亏,同样的意思,人家就能表达的如此准确,我是不是也要补习一下文学呢?算了,看后续我的意愿吧,毕竟我不需要像哲学大家一样去传播思想。
序章说,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观点、理解自己的思想。没错,我认为哲学是非常主观的。对一个人而言,他的世界就是他感知认知的世界,所以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却又活在不一样的地球。绝对的世界只有一个,人们存活的世界却有70亿个。因此,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们,怎么可能思想完全一样呢。
《大问题》要求读者去思考大问题,比如我是谁,我来自哪,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我觉得我在后续的阅读中应该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因为我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我认为“我”最重要。
因此我认为,理解自我比理解世界更重要。我会为以后留下什么不重要,我在宇宙的位置不重要,死后人将到哪去也不重要,因为这些问题不会影响现在的我。对世界的理解,我感兴趣的也不过是可能会影响到我事物,比如战乱、疾病、人性、经济、心理。
所以,当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时,很快就得到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最求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大问题》第一章第一段的内容,这些内容让我比较在意,就提前写了。书中提到我们研究哲学应该尽力去评价他人的观点,能于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争论。我认为这没有意义,哲学是主观的东西,如果与人争论可以帮助我完善观点,我欣然解释,但如果争论者的目的是为了击碎我的观点,那我将无视他。我无法想象自己道心破碎的样子,或许会彻底陷入虚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