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一本小人书
每天一本小人书:卓别林

每天一本小人书:卓别林

作者: 韦老师写作赋能 | 来源:发表于2022-04-15 20:23 被阅读0次

    感谢订阅《每天一本小人书》,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

    今天是4月15日,我们要讲的小人书故事是《卓别林》。

    1889年4月16日,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诞生在英国伦敦的贫民区。他的父母都是喜剧演员。父母离婚后,他和哥哥同母亲一起生活。

    卓别林聪明伶俐,从小就唱歌跳舞。母亲每次演出都把他带到剧院,让他站在舞台侧面的条幕后。

    有一天、母亲正在台上演唱,忽然嗓子哑了,唱不出声.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父亲因为酗酒而失业,原来给卓别林母子的赡养费也停付了。

    迫于生活,卓别林全家不得不进了贫民收容所。不久,他和哥哥又被送入孤儿院。7岁的卓别林在孤儿院度日如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没过多久,母亲患了精神病,被送进疯人院。母亲病愈靠做针线活攒下的钱,把卓别林送进了学校。他兴奋地开始了新生活,读书、写字。

    但是好景不长。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卓别林的学生生活很快就结束了。经父亲的推荐,不满10岁的卓别林参加了“兰开夏八童伶剧团”。

    在剧团,卓别林不满足于光学舞蹈,还想方设法学一些其它的技艺。后来,母亲见他累得身体消瘦、脸色苍白,十分心疼,就让他离开了这个舞蹈班。

    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卓别林偷着去卖花。他还曾先后当过杂货店的跑腿、诊所里的佣人、书店的伙计、印刷厂的学徒工等,甚至做过买卖。

    不久母亲旧病复发再次被送进疯人院,此时当水手的哥哥随船到非洲去了。11岁的卓别林独自一人生活,历尽了种种磨难。

    生性活泼好动的卓别林,一直向往能当一名演员。1901年11月,卓别林终于被一个戏班的老板看上了。从此,他就跟随戏班,过着漂泊无定、闯荡江湖的生活。

    1907年,卓别林被卡尔诺剧团录用。他的第-一场演出就获得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剧团老板马上跟他签订了合同。

    在剧团工作期间,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他的节目保持了古典幽默剧的优良传统,并初步形成了他后来的那种独特的哑剧风格。

    这时,卓别林的经济状况已大有好转,但他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滴酒不沾。他的最大嗜好就是读书,他如饥似渴地啃着一本本名著,甚至还涉猎医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

    卓别林经常随剧团到外地巡回演出,这是非常辛苦的差事。常年在外奔波,很少在同一个城市呆上1个星期,连休息日都没有。

    一场戏演下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得收集各种各样观众的反应,以便修改剧本,来适应他们的不同口味。

    卓别林在纽约的演出,引起好莱坞制片商的注意。1913年12月,他和启斯东制片公司签订了1年的合同。

    卓别林在1914年一年之内主演了35部短片,其中21部是他自编、自导的。他以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

    夏尔洛头戴小圆礼帽,留着刷子一般的胡子,手拿文明棍,脚登大皮鞋,摆着两条肥裤腿,一拐一拐迈着鸭子步的完整形象展现在银幕上。

    夏尔洛是一个善良正直、纯朴憨厚而又极力想装成绅土模样的流浪汉;尽管他有不少毛病,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世界里,终究只是一个受尽侮辱和损害、值得同情和喜爱的小人物。

    夏尔洛这个形象,是卓别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他所熟悉的各种类型的穷人中,提炼概括而成的。他在夏尔洛的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天才和热情。

    很快,卓别林轰动全球,成了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夏尔洛也随之从一个小丑升华为一个有人格、有灵魂的银幕形象。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卓别林决心揭露、抨击残害人民的各种邪恶势力。他先后完成了社会讽刺片《安乐街》、《移民》、《狗的生涯》和《夏尔洛从军记》等影片。

    这些影片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他演的影片短小精悍,情趣横溢,犹如钻石般光芒四射,使得好莱坞同行相形见绌。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特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的大皮鞋,在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1920年的重要作品《寻子遇仙记》描写一个穷苦女人无法抚养自己的私生子,把婴儿放在一座华丽的住宅门前的一辆车里。后来汽车被窃,孩子被丢在垃圾箱旁。

    玻璃匠夏尔洛把孩子抱走后,他们经历了一系列可笑而又悲伤的遭遇。那个令人怜爱的弃儿,无疑会使人联想到童年时代的卓别林。

    《淘金记》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作品,它描写美国发生的疯狂的淘金热潮。在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阿拉斯加荒原,成千上万寻找金矿的探险者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

    许多迫于生活、铤而走险的淘金人,不是葬身在风雪之中,就是丧命于虎狼之口:真正发现金矿成为暴发户,仅是极个别的幸运儿而已。

    卓别林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说.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拍摄的《城市之光》描写夏尔洛爱上一个卖花的盲女、盲女却误以为他是个百万富翁。

    为了给卖花女攒钱治病,夏尔洛吃尽苦头弄来一笔钱,卖花女眼睛治好方知自己恩人是个乞正式的穷入。

    《摩登时代》提出的问题更为尖锐深刻。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疯狂追求利润,不顾工人死活,无限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地发明“吃饭机”,连工人短短的午饭时间也不放过。

    夏尔洛整天在传送带旁操作,发疯似地重复拧螺丝的单调工作,因而神经失常,被送进医院,病好后他失业了。这部片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在演技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940年《大独裁者》在纽约首次公映。卓别林在这部影片里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犹太理发师,因犹太血统而受尽折磨,险些被吊死,后来被关进集中营。

    另一个角色是影射希特勒的托明尼亚国总统兴格尔。他忘情地摆弄地球仪,野心勃勃,不可一世,梦想独霸全世界,忽然地球仪爆破,总统的美梦也化作泡影。

    遣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凡尔杜先生》,描写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忠心耿耿地干了20年,受尽剥削,但在一次经济危机中被踢出银行,为了养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

    凡尔杜因杀人而被捕,判处死刑。他说:“杀了一个人就说这人是罪犯,杀了几百万人却说他是英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就能获得成功……

    为此在美国政府掀起对卓别林的迫害。《凡尔杜先生》在美国许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诉他所遭遇的迫害。

    这时创作的《舞台生涯》,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两个普通演员的悲惨命运。但它却具有乐观精神,使观众在凄然泪下之后,又从那翩翩起舞的姑娘身上看到了希望。

    1952年9月,为参加欧洲各国举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礼,卓别林准备到欧洲作半年旅行。他带着家眷,当轮船横渡大西洋时,收音机广播了美国政府司法部的声明,声明说政府将拒绝卓别林再入境。

    船在法国停泊时,卓别林向100多名记者发表了谈话,他说:“我信仰自由,这是我全部政治见解……;我为人人,这是我的天性。”又说:“我并不想制造革命,只是还要拍些电影。”

    1953年年初,奥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

    卓别林最后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国。从此,他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

    1954年5月,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鉴于卓别林“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和平事业及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特殊贡献”,决定颁发给他国际和平奖金。

    不久,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集中反映在新作《一个国王在纽约》里,它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可笑而可悲的社会,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的残暴。

    从定居瑞士起,卓别林就着手撰写回忆录。五十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力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

    1966年在伦敦拍摄的《香港女伯爵》,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是不成功的作品。

    1977年12月25日,这位世界上杰出的88岁高龄的喜剧大师与世长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样,深深地热爱着他。

    感谢订阅连载《每天一本小人书》,你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一本小人书:卓别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vq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