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舒服了,才能让别人舒服吖~
01 做内容的话,,有用才是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吧~
这个月我在一边日更写作的同时,一边还要想着短视频的文案,关于选什么样的话题、用什么样的逻辑去表达,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困难点,反而显得剪辑没那么难了。
因为难,所以比较耗费时间,一但有其他事情占据了时间,那可就更难了.......总而言之,就是做得不太舒服。
昨晚窝窝头给了我一个特别重要的启发,他最近在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昨晚读着读着忽然转过身来提议我:
可以把这本书中的7个习惯单独摘出来,做成7个小视频,每个视频围绕7个习惯的应用,找一个小的切入点分享。
我大腿一拍:对啊,关于如何将「所学」快速转化为「所用」,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关注的角度。
那我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点迁移到生活场景中,编写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呀!
这样既能帮我内化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人现学现用。
“有用”,就是做内容的底层逻辑之一。
伍越歌老师说,打造爆款有4个底层逻辑:
帮用户发声:这个视频/文章解决了什么人的什么内容
表达你的态度:说自己信奉的真话,做自己做得到的实事
做好选题:有热点、合乎人设、有高价值
激活情绪:有感染力,能传递情绪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7825967/cbf60220bc7e337a.jpg)
在我看来,第一条“帮用户发声”,是这4个逻辑中最核心的那个。
先帮助目标用户解决他们的难题,接下来再去关注植入其他的东西,比如自己的个性、比如传达的价值观和情绪价值。
至于要不要追「热点」,我觉得可以关注,不用太纠结。
关注是因为可以评估所选议题的“有用”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我相信一个话题既然能被这么多人关注,一定是激发了他们某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追热点的目的,也是通过填补需求,来达到吸引阅读的目的,所以从某些角度看,追热点也是为了让选题“更有用”。
为什么不用太纠结追热点呢?
因为只要知道它是“有用”的,就会有它的受众群体。所以与其把专注力放在追热点上,不如多花些时间锤炼自己的内容价值。
02 把自己的输出,当作是在做电视台的节目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这个比喻:
公开表达的线上平台,就像属于我们个体的“电视台”,既然是“电视台”,就要做好栏目规划、内容建设,要让关注它的用户知道,在你这里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7825967/33e9e6fbb918af53.jpg)
那问题又给到了我自己:我的这个“电视台”,要规划些什么内容呢?
之前跟CC教练做定位咨询的时候,得出的一条结论是:现在的我,就是我未来要服务的客户画像。
所以写文章也好、做短视频也好,我的立足点就是“我的需求”:我现在需要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就是我的内容来源。
那如果要选一个对我最有帮助的“电视台”,会是什么呢?
我很认真地想了想,那可能就是少儿频道吧:
用动画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分享和成长有关的话题,传递一个知识、共享一个信念、共建一个价值观。
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做内在探索、向上成长,哇偶~听起来很有意思不是么?
很多时候,虽然我们还没把答案想得很清楚,但是行动上已经慢慢在这条路上试探了。所以,要相信之前做的那些看似无意识的行动,其实都是有潜意识的指引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