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关上灯,躺在床上,突然想,明明觉得自己还是孩子呀,总觉得跟十多岁的自己也没有很遥远,但为什么,周围不再有没心没肺一起玩耍的伙伴,面对的也不再是作业与考试了呢?而且细想之下,就清醒过来自己已迈入3字头的门槛,和“孩子”早就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是啊,有时会难免浮现这样的“错觉”,好像自己一直没有追上时间的真实流逝。就像心里一直觉得父母还是年轻的模样,但每次回家时看到他们的白发,才明白自己其实是活在自我欺骗中。
时间原来过得这么快。
时间也过得越来越快……
与时间对抗?
其实,以前并不这样觉得,但大概是25岁之后吧,觉得每一年就像按下快进键一样,倏忽间,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猝不及防,一幕幕地仓促向前,自己都觉得惊讶。25岁前的那些时光还历历在目,自己能掰着手指说出其中每一年的很多细节,但这之后的几年,突然就变得不那么明晰了。
还记得一年多以前一个早上,我似乎还延续着睡梦中的记忆,醒来时想的是“嗯嗯,还好,反正自己也才26岁而已……”
“咦……?不对……等等……”
莫名的违和感让我本能地去理清自己的思路,终于在隔了几秒钟后清醒过来——是的,搞错了。自己已经要29了……马上要30了……并不是26……怎么“凭空”多出这么多岁……这几年自己在干嘛…………
一连串的诘问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是啊,为什么有时会对时间流逝产生这样的不真实的感觉呢。
时间的真实、时间的解药
有时忍不住想,以前的人是怎样生活,怎样对待时间的呢?
战乱时,朝不保夕时除外,大家是怎样面对一天的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是不是很漫长呢?然后数着日子地,在24节气中轮回,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交替。
那么,他们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么?为什么我现在觉得日子过得越发的快呢?而且似乎近些年都是如此。明明年初的事还在眼前,但现在已经要迎接年尾了。而我也是年复一年的,越发焦急。
之前随手在网上查过“为什么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本以为是自己的感觉误差,没想到还真有很多人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和疑问,也有很多人来头头是道地解释,总的来说,大概是时间浓度和比例不一样所致。
比如,对3岁的小孩子来说,一年等于Ta人生的三分之一时光,每天都在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需要去学习,所以就会觉得漫长。而对于一个30岁的人来说,一年只是人生刻度的三十分之一,加之每日的生活比较重复,所以时间就感到疏忽而过。就像走同样的路,去程感觉漫长,回程感觉短暂。因为去时不熟悉,而回来则是轻车熟路。
想想也是。我尤其能感到自己时间被放大和延长的体验,经常出现在旅行途中。在或长或短的行程中,每一天的内容和体验都可以被不断具体地细加描述。但换做是寻常日,便觉得一周周、一月月地顷刻不见。
所以,在成人的世界中,如果有什么方式是可以对抗这种稍纵即逝的“错觉”,大概就是时常保持好奇心,不断学点新东西、给自己的生活追加些新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对时间的感觉”并将其延长吧……
时间原来有限
感叹于自己的幸福,活到如今,没有什么大病大灾,从没考虑过“如果我只剩下X天(/月/年)的生命,我该怎么过”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没在脑海中停留,毕竟很多年前就有很多成功人士将他们的这种思考习惯带到了大众眼前。但是,对20几岁、平稳生活的我来说,即使试图去思考,但因为这种“危机”不是真实存在,不存在切肤之痛,所以想着想着,就没了下文,也理不清答案。
日子一如既往。
所以,自己20来岁这宝贵的10年,竟然在不断地为各种各样的游戏、动漫、剧集、视频“贡献”着数不清的时间……而惭愧的是,很多内容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回首望去才懊恼,原来这么多这么多的时间,都是被无意义地“消磨”掉了啊……
有时会忍不住想,为什么现在身在这里,为什么在做着这些日复一日的事,为什么明天又会继续这样下去……在疏忽而过间,会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
所以,当感受到自己与真实时间流逝的“错位”,感受到三十岁大关尽在眼前,感受到这个催那个催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时,才知道“时间”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无情,抛下你时干脆、利落、毫不客气。而自己之所以可以“消磨”时间,是因为不成熟的、盲目的安心感。就像大家说的,‘感觉不到艰辛,是因为有人在替你承担’。但生活的难题永远会如期而至,只是早晚而已。当压力越来越多,但自己心力、体力跟不上时,效率会越来越低。
想想都觉得可怕。
因为一直是以平视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以过往经历为基准来面对当下现实,但缺少以全局的俯视视角来逆向思考,所以盲目乐观于现状,并对未来风险缺少评估。等想起来掐指算一下自己做过的、做成的事,思忖一下还想做的事,才意识到在这人生洪流中,时间原来真的是有限的。
前几天看到漫画家朋友说:‘算一下,这辈子大概还能讲十来个故事,也许够了’。
她在句尾加上了“心形”表情,但我看到时却有着莫名的伤感。时间不是无限,时间还会过的很快,一辈子原来真的做不了太多事……
像孩子那样
明明已经不再是被称为“孩子”的年龄,但内心总有哪里觉得自己和“孩子”也没什么区别。幼稚、任性、不成熟。
《巨婴国》的作者武志红也曾说,90%的中国人都还是巨婴,包括他自己。是啊,我也得承认,我也时而是个“巨婴”,屠有成人的外表。还是对父母有依赖,还是无法独当一面。
身边的朋友也依然“倔强地”年年都把儿童节当个事儿,纷纷以“宝宝”自称。大概大家都在匆匆地成长,但心理上的延迟,又都害怕就这样匆匆地成长吧。
从进化论来讲,相比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都是早产儿。不知道能不能作为因果联系而写于此。
不过,"我还是个宝宝”这句流行语,我一直不太敢用,哪怕只是用来开玩笑。因为生怕越说越习惯,“一语成谶”,成了放纵自己不去长大的潜意识。
但同时,我时而会想,到底该多大程度地抛弃“孩子”的身份?
我曾从院长那得到的最受用的一个词是“遊び心”,就是拥有并保持像孩子那般的玩闹心、创造力、趣味和灵气。
人越长大,思维框架越多,套在身上的枷锁越重,而想要找回内心的灵性,就必须要破除这些限制。这也是我之前曾说的、羡慕设计师也艺术从业者的原因,因为他们相对来说有不受限的基础和环境,也被这么要求着。而如果循规蹈矩的工作做多了,人会越发麻木,也会感到时间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无聊又缺少热情。
所以,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守护好自己内心天真烂漫的那个小孩,不要让Ta离开,然后在现实世界的“战斗”中,像大人一样去迎接风雨、承担责任吧。
如果可以,哦不,是一定要如此——我希望成为大人的自己,能以大人的姿态,去好好地保护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
然后,以孩子的眼光、也以大人的眼光,去面对时光的洪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