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半日谈:“我所追寻的深度。”

半日谈:“我所追寻的深度。”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0-10-14 00:07 被阅读0次

​“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金刚经》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艺子

1.

今天,心血来潮,问了几个好友加书友,想找几个有深度的公众号,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好像大家对于深度的理解都不同,尤其是对于我口中的“深度”,他们大感疑惑。

我不知道,这是高估了我,还是出于习惯的缘故。

其中,有几个好友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他们说不懂你说的深度到底是哪种类型的。

之后,他们便没有再说什么了。

似乎深度就是个无关紧要的东西,又或者不适宜这样拿出来谈。可能这是泄露自己真实水平,泄露内心的东西吧?

当然,也还是有人给了答案的。只是,他们的答案同样令人不甚满意。

如此说来,倒好像真是我的问题了?也许,真是我的问题吧。

其实,在他们说出不懂我说的深度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反省自己了:我说的深度是什么呢?为何我对他们所理解的深度竟然抱持着一种质疑的态度?

比如其中几个朋友像我推荐的公众号,我点开里面的内容一看,从某意义上说,它们也确实算得上是一种深度了。深度的解析,然后讲一些普世性的道理,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

换作以前,这种程度的深度也确实对我而言是深刻的,然而,时至今日再读这些内容,我却有些兴致泛泛了。

究其原因,这样的内容我看得太多了。他们不过是换了个形式,案例变了,而内核,所得出的结论,却是千篇一律的。这就像炫技,一个技能不断的切换场景将它施展出来,第一次觉得惊艳,再多看几次,熟悉了之后,技能的痕迹也就一目了然了。而看得多了,每次都是那么几个技能,总难免生厌,甚至会觉得对方是不是“江郎才尽”呢?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怪他们。毕竟,从某个角度而言,我看到这些技能的时候,施展技能的是别人。我从别处看过这些。

再回归自己,自然不会费劲心思的去了解每一个作者,何况我的阅读又是那样的泛,而共通之处,第一次读到和很多次之后读到,其影响力自然也就消减了。

可能,这就是人们说的第一印象吧!

就像人们说的,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够成为最抢眼的那一位,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而且,我知道很多人的写作最初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觉得好,于是就学习他们,至于最后能不能转化成为自己的内容、风格?多半能“出圈”的,也就出圈了,至于不能出圈的,最后去了哪儿?他们是否还在继续学习?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的新鲜感、好奇心、注意力,总是流失的很快,点到即止,带点自我又有点随性。而且,这样的人总是会有的,还是大多数。

这就像某人曾经说过的那样,只要吃准了某类人,俘获这类人,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再去做什么深入反而是冒险的。

所以,如果追求深度,到最后可能只能自己去寻找了。或者,自己去探索自认为是深度的,去探索,去研究,去创造。

可能,这就是人们说的“舒适圈”吧?

2.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也会渴望稳定,尤其是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稳定似乎是扎实,是稳固,相较于不确定,无疑前者令人更自在些、舒适些。而不确定,则令人忐忑不安,甚至倍感迷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格格不入。

但是,谁又能说我们就真正会甘心如此呢?谁会甘愿一辈子庸庸碌碌?谁又能真正的享受当下的稳固而视时代的冲击无动于衷呢?

就像读书,我遇到过很多颇有见识的人,每当我充满好奇、满怀期待的问出:你最近有在读书吗?

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呢?

太忙了,没时间读书。又或者,他们同样好奇,为什么我会问这个问题。

那一瞬间的感觉,难以莫名。甚至,有时我自己也不免怀疑,我这么问是不是不礼貌?

若是他们回答了呢?说出的书名是自己爱的那些,又或不是,又如何呢?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顶多也就是找来翻翻看。又或是,继续坚持自己的阅读习惯,继续阅读自己认为好的书籍,仅此而已。

那么,我又为何要问呢?

是否在我的潜意识里,对方能够有这样的见识、视野、格局,就一定和书籍有关,而不是他们自己所得,通过生活、工作、家庭,以及自己的天赋、悟性?

这是否也在说明,我自己正是那一个没了书便没了思想的人,甚至没了书也就没了生活了?又或者说,正是因为我是这样一个笨拙、愚钝、普通的人,所以我看人时也常带着这样的思想,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以为对方和我是一样的呢?

可能就是这样吧,所以,在朋友说出不知道我所理解的“深度”是怎样的时候,我出现了短暂的失神。

是我先入为主了,是我太自我了,不是吗?

别人凭什么那么关注自己呢?总以为对方是熟悉的人,就一定熟悉了吗?

如同梭罗所说:

“空间上的亲近并不意味着心灵上的亲昵。”

虽然,作为可以掌控情感的人类,我们可以让自己拥有双重人格,当主人格拘泥于当下时,就让第二人格跳脱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审视自己。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有多少人能够拥有双重人格呢?何况,用双重人格去感知外界,很可能让我们很难交到朋友。

何况,朋友和心灵上的亲昵,终究知己难求,这我们是知道的。不是吗?

如此说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是我误会了他们的意思,也是我的思想未免自我了。

那么,我所理解的深度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了很久,它可能不是“一秒钟看透本质”的对本质的追求,而是一种人文,对情感、情绪的敏感,对人性、思想的敏锐,是一种近似朴实、平易近人,真诚、真挚、真实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目的性的,是与文字在一起,用文字真诚地实践自己,是恰如其分,不浮夸,不刻意,不为了追求意义而非得谈论意义的质朴。

说白了,总结成一句话说那就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以及进行灵魂的自我谈话。

相关文章

  • 半日谈:“我所追寻的深度。”

    ​“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金刚...

  • 我所追寻的

    现在是2016.10.24的凌晨一点多,我就这样醒了,睡完一觉醒了,思绪万千难以入睡~ 你在终点等我-王菲 二十多...

  • 我所追寻的爱情

    我所追寻的爱情, 应该是一处风景, 应该是美丽的清晨, 应该是午后的老村, 应该是晚霞明月, 应该是清风星辰, …...

  • 《情》我所追寻的

    我用了两天时间,把这本书看完,怎么说呢,感触很深,讲的是女同的故事,而真正的其实是那种跨越世俗眼光的情,我突然,想...

  • 致我所追寻的

    寂静,我是暗夜的产物, 裹挟着一望无际的漠然, 悄无声息地侵蚀, 那漫山遍野的孤单。 而我所钟情的, 以及我所追寻...

  • 我所追寻的自由

    我会有些胡思乱想,比如为什么会有光速这个极限,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在宏观(星系)和微观(原子)上是如此相近,我们的宇宙...

  • 谈写作|我所理解的深度

    不知从何时开始,写作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儿时曾偶遇一位前辈,他不喜欢热闹却很热心,总是用文字的力量默默地帮助身边人...

  • 追我所追

    小时候就在想,当老师好还是当医生好,父母老师都说这两样都很好;渐渐长大,读的书多了起来,见过的人也多了,心中开始彷...

  • 半日谈

    1. 那些抒情与表达只剩下骨头。 它们有时候会喝酒, 拎着枕头在月牙尖儿上跳舞。 有时什么也不做。 撕拧扭曲挣扎,...

  • 半日谈

    1、一定不要说任何人的坏话,多赞美你的队友。 2、多和高一个档次和段位的人交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3、与人为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日谈:“我所追寻的深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fi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