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道”,可以理解为“宣导”或“使用这个东西”。“齐”,约束的意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当年法家所倡导的东西,不谈礼、也不谈义,谈的是规矩,你符合这个规矩就可以,不合符规矩,就不行。这是现代国家大量在用的东西。
孔子说,以“定政令、树规矩”来管理过家,以“刑法”来约束百姓。因为惧于刑罚的严酷性,老板姓虽然是不敢且避免犯罪的,但是他们不会真的意识到犯罪是怎样一种险恶的行为,更不会发自内心的对自己产生约束力,更不会有积极向上的内驱力。但如果“以德致胜,以礼为戒”。这样老百姓不但会有对于做坏事的羞耻心,他还能够自然而然地守规矩。
胡适先生说,如果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人人都讲道德,那么这个社会会越来越混乱。而在一个混乱的社会当中,如果人人都讲法律,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规矩。但这个的前提就是:混乱。因为混乱的时候,你即便是在给他人讲道德,那么他们也是游走在道德的边缘,钻孔子。因为法律是强约束,道德是弱约束。法律是必须做的事,道德是倡导你去做的事。所以,乱世当中,法律很重要。
但孔夫子的理想是大同世界,他希望的是已经规范的世界里,好上加好。此时,更加倡导“道之以德,齐知以礼”,让老百姓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更高的追求。
这是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执政理想。放在当今的社会,当今的企业中。我们就要以“法”立规矩,以“德”做规范。也就是说,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工作守则、岗位职责也是最基本的行为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只有在执行到了最低标准的原则后,再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升华,让员工找到对于工作的内驱力,才能保证企业平稳且正向地发展。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应该做到地最低标准,而非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做一些事情,来保证我们的基本生活。但在此之后,我们要去追求一些更高的东西,来充盈我们的灵魂。
所以,我在论语中学到的内容,感觉总是能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展开去详写,真的不知道会想到哪里去。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立志于此;三十岁时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四十岁时,我已经不会轻易被外物诱惑;五十岁时,我学会和自己和解;六十岁时,一些冒犯我的话,我也能听得进去了;七十岁时,我已经能做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越出规矩。”
这段话是很多中国人喜欢拿来自比的,跟孔子来比。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人和人的寿命早就不一样了,比如《百岁人生》,我们这一代很可能都活在100岁左右,我们的子孙很可能都活在120岁左右,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15岁的年纪,是一个人的大脑发育逐渐成熟的时候,孔子15岁志于学,并不代表孔夫子之前没有学,“志于学”就是突然爱上这件事了。孔夫子在15岁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终于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学习的乐趣远远大于玩儿的乐趣。
30岁的时候,孔夫子已经自立了,已经有了自己的专长和立足之地,可以养活自己了。
40岁的时候,“不惑之年”的“不惑”,不是没有疑惑,而是不惑于外物的意思。在40岁以前,我们经常会被外在的东西吸引,经常只是利益优先,但40岁以后,就应该稳重些,有根基,有价值观,有使命感,不被外物所干扰了。
50岁的时候,“知天命”也不是认命的意思,而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意思。就是内心当中不再跟自己较劲了。不再那么痛苦了,不再一天到晚怨天尤人了。所以,我们能在50岁的时候,安安稳稳作自己的事儿了。
40岁,不再被外物所困扰所牵绊,50岁的时候战胜了自己的内心的恐惧和欲望,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稳定,。
60岁的时候,什么话都能听了,别人说自己难听的话,都会觉得挺有道理的。
70岁,我很自由,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我已经不会违反规则了。人活到最后会发现,法律、边界、道德、伦理,不是约束你的东西,而是保护你的东西。佛教里,有个“律“,经律论,佛陀最后的教诲说:以律为师,需要以戒律为师,律不是约束,而是一个保护的过程。孔子能够理解到这些约束是对我们人类的保护,所以,他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每天才会活得很快活。
这是孔子给自己的生命划分的几个年龄境界,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得和孔子相对照,但我们自己也得知道,自己境界前进的次第,我们也要知道自己的的生命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