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ing,流动。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前几天文章中写到过的flow心流,2012年为学习网站取名的时候,我也曾想用flow相关的词汇命名,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高度的专注、全身心投入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可以进入一种极为高效、充实而幸福的模式中。
KK的思想精髓在于:用全新的视角体察生命和科技及其关系,他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视那些外在于个体的一切事物,不把他们看成是“死寂”的、无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脉动,与这个世界一同呼吸,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无穷的博弈中,拥抱和感受这个世界。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先生用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来类比KK思维的气魄宏大,认为二者都将自然、生命置于银河宇宙中加以统观。
KK在之前的几本书中都提到一个观念,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不以DNA方式存在的信息和生命。是啊,科学家有一个惊人的结论: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
而香农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理论遗传学的代数学”(An Algebra for Theoretical Genetics)中提出的大量关于信息论的真知灼见,也将基因遗传作为信息传输的一个例子,他认为基因遗传就是基因信息借助“世界”这条通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传递,并估计人类的一个基因组传递的信息总量为数十万比特——目前科学家们估计人类基因组传递的信息量为60亿比特,是香农估计的4000倍——虽然他估计错了,但他却率先宣称人类基因遗传包含了一些可以用比特来度量的编码信息。
KK《必然》中的这一篇,流动,就是如同幽灵般无影无形无处不在的信息的一大属性,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当今时代,以及未来世界,了解这一属性,对生活和创业的意义都不可谓不大。闲话不多说,今天继续重温KK的《必然》。
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
KK把互联网形容为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因为一切都在不停地拷贝黏贴,而KK认为,数字经济就是这样运转在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中的,而且复制品一旦接触互联网,就再也不会离开。这样的超级分配系统对经济的影响是——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经济和财富的基础。信息、创意和资讯的实时复制加强了21世纪经济中的主要部分。
大家一定都注意到,信息、创意、资讯……这些都是无形的东西,而与其相对的软件、音乐、电影、游戏等,也是区别于制造业这样的实体经济要素,那么我们要探寻新经济的趋势,试图把握其脉络并紧跟形势,就必然要好好研究一下,这样的基于流动性的世界有何特点。
价值,是的,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考察一样东西的价值不再仅仅针对它包含的原子,这件东西的非物质成分、设计,甚至是它根据我们的需求灵活变化的能力,也都成为衡量价值的要素。这个提法对应最近反复被提起的消费升级概念,人们不再只为物品的功能性买单,人们经常会为这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它代表的意义,它所标示的圈子买单。这句话对产品的启示是,无论是用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技术手段,我们要做的,是提供这样的一类产品:它蕴含着创造者的思想、情感、创意。
是的,因为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时代的第三个阶段:流(the Flows)。
而且,由此产生的数据不会保持静止,万物都要流动成为数据流。
KK举了图书产业和音乐产业的例子,他说,这或许和音乐本身就在流动有关(音乐是音符组成的溪流,它的美丽只能在音符的流动中展现出来),这也使得音乐首先具有了流动性。而实时的图书也是如此。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他会在想要阅读很久以前购买纸质图书。如果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好书,我就会买下来。而当他用同样的方法在互联网购买电子书而没有实时阅读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如果提前购买一本电子书,它存放的位置和没有买它时存放的位置是一模一样的(都在云端)——这说明了数字经济的特色之一,我们购买的是一种实时性。
流动性改变了商业
KK指出,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灭的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
所以,当复制品免费时,你就要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为此,KK提出了以下八个免费时代的付费点,对商业有启发意义:
即时性(Immediacy):从非常现实的角度来看,他们花钱购买的并不是电影(电影是“免费的”),而是即时看到最新的电影。
解释性(Interpretation):有一个老笑话是这么讲的,软件下载免费,用户手册一万美元。这种原生性也适用于许多其他复杂的服务,比如旅游和医疗保健。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对原生资产有所投入,同时也不愿意移情别恋,更不愿意从头再来。
可靠性(Authenticity):复制品是一种具有超导性的流体,但它们却可以用来创造原生性,向那些在乎的人提供可靠感。
获取权(Accessibility):你花钱购买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简单获取的便利,以及不用再去维护的义务。
实体化(Embodiment):图书是免费的,但亲身与作者交谈是昂贵的。
可赞助(patronage):受众仅仅因为无形的预约便付费购买。
可寻性(Discoverability):他们也越来越希望为引导买单。亚马逊最重要的资产并不是它的会员快递服务,而是过去几十年里积攒起来的上百万条读者评论。你花钱购买的并不是复制品,而是能够找到想要物品的能力。
成功不再源自对内容分发的掌握。分发近乎自动,内容全是信息流。囤积居奇作为商业技巧同样会失效。
图书产业的例子
KK花了很大的篇幅用图书产业来举例,他对比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的特性,做了详细的阐述。
最初,书籍是具有权威性的固定著作。在作者和编辑的精心雕琢下,它们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下去。一本大部头的纸书在本质上是十分稳定的。它被安放在书架上,不会移动,不会变化,或许会以会这个姿态保持上千年。
书籍的特点是:
书页是一成不变的
版本是一成不变的
介质是一成不变的
完成度是一成不变的
对应的电子书的特点是:
书页是流动的——页面成了一种灵活的单位。从智能眼镜上那微乎其微的屏幕,到一整面墙,内容会流动适应任何可用的空间,它可以适配你喜爱的阅读设备和阅读风格。书页以你为主。
版本是流动的——电子书的材料可以变得个性化。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手中的版本或许会解释生词。如果你在阅读一个系列的丛书,那么这本书可以省略掉前情提要,因为你已经读过之前的那一本了。个性化的“我的图书”会在真正意义上为我量身打造。
介质是流动的——电子书在云端保存的成本是如此之低,以至于在没有限制的图书馆里保存一本书的费用是“免费”的。而且这本书还能再瞬时间发往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无论发送时间如何,接受对象是谁。
改进是流动的——电子书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正,也可以逐步改进。和一块毫无生气的石头相比,永无更新止境的电子书(至少在理想状态下)更像是一种动物。而这种生机勃勃的流动性也鼓舞我们成为了创造者和读者。
在这个时代主流科技的驱动下,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特性:一成不变和流动不息。
在我看来,自由复制的流动性虽然让一切变得看似不可控制,也似乎很难“保证质量”,但其带来的积极意义是远大于破坏作用的,或者说虽然它拥有巨大的破坏性,却也是发展的必然和科技这个第七种生命或者说是信息进化的需求,从个体来讲,这无疑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KK对此有更经典的阐述,他说“技术元素向共生性发展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
流动的4个阶段
固定、罕见:最开始的情况,是耗费了大量专业经验创造出来的宝贵产品。
免费、无所不在:最早的破坏来自于对第一阶段产品的杂乱复制,其量级之大,使得产品变成了日用品。
流动、分享:第二阶段的破坏是对产品的解构,产品拆散后的每一个原件,都会流动寻找新的用途,并和新的产品绑定在一起。
开放、变化:前两个阶段引发了第三阶段的解构。强大的服务信息流和既有的“原材料”顺手把成本降低到了一点点,使得业余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创造出新产品和全新品类的产品。创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受众因而成为了艺术家。输出、选择和质量都会突飞猛进。
流动引发的第三阶段的解构非常令人期待,这也对应了最近几年对STEAM教育的追捧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只是KK指出,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说,我们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有待液化,但它们终归会变成流动的信息流。稳定朝着减物质化和去中心化的巨大转变,意味着进一步的流动将会是必然。
知识支配原子
我们会继续制造模拟介质(analog objects)的物品(椅子、盘子、鞋),但它们会吸纳数字特性,同时嵌入芯片。流体信息流的百花齐放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加法的过程。旧的媒介形态延续,新的媒介形态会覆盖其上(文本一度主导着社交媒体的内容,而下一代的社交媒体正在引入视频和声音)。
而机会在于,几乎任何实体物品都可以增加少许的流动性,任何一种流态的事物都可以融入到实体事物中去。
而且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一成不变不再是唯一的选项了,好东西不一定是静止不变的:正确的不稳定现在成了好事,从停滞到流动,从一成不变到奔流不息,期间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稳定性,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许多建立在可变性基础上的额外选项都会成为可能。
我们的制造环境中,大部分固化而且固定的器械将会转变成缥缈的力量,这似乎成为了一项延伸出来的权利。
但柔会克刚。知识将支配原子。原生的无形自唱将会在免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这个世界正在流动。
“CallingX”
我们关注的三大领域:
「认知/神经/心理」「哲学/宗教/科学」「编程/信仰/行动」
让我们一起:
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科学生活
READ MOR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