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余映潮工作室两年半以来,说起来记忆最深刻最触动我的的是这样几件事。
我们年级六个语文老师,五个都曾经在“余映潮教学思想”交流会上做过课,因此我们的日常上课经常是集体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后,由其中一个人执笔形成教案和课件,我们把每一节课都按照余映潮的理念去分析,按照板块式的思路去设计,《范仲淹的故事》一课也是这样。《范仲淹的故事》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范仲淹的故事》一课时,主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品析美段,提示:请从层次结构、美词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发现本段的美点。看到这个话题,第一反应感觉有难度,因此上课前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学生不会回答我怎么细致的引导,怎么去降低难度,给学生的理解铺好台阶。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能紧扣关键词对人物进行品析,上下勾连,从层次、结构、修辞、语言、用词等方面来畅谈理解,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品析到位。如果是一年前,真不敢相信五年级的学生能做出这样的品析。
这出乎我的意料,也在意料之中。从教二十五年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了带着学生在课文中这样教学:带着学生学习字词,帮着学生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析,再简单的关注一下作者的写作方法。习惯成自然,改变就变得困难起来。自从接触余映潮思想和板块式教学以来,听到无数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板块式教学把课堂切分的太死板了,没有灵动的美!”“这样的知识点品析适合初中的学生,对小学生来说拔的太高了!”我也一直心存这样的疑惑。很幸运的是余老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和在课堂上“重知识积累、重集体活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理念很是打动我,一直吸引着我去钻研。今年所教这个班级是从四年级开始带起。这两年的时间内,运用余映潮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每节课带着学生读书、积累、品析、写作,一步步走来,越来越多的开始运用板块式设计教学,实践的效果让我逐渐消除了疑惑,坚定了跟随的步伐。
这些改变,源于学生的改变和精彩表现,也源两次对比:很有意思,去年的公开课,我们组五六年级很自然的形成了两个风格类型:一类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一类运用板块式思路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月11日大教研活动,研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四位作课教师,三位老师运用以往我们习以为常的教法,一位运用板块式教学训练学生学概括、学品析、学写作。两次对比,所有老师反应一致:后一类教法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对学生的训练力度更大,学生的积累更丰厚……
一次次的对比,学生的一步步提升,让我从从最初的心有疑惑到现在的深信不疑。这条路,走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参加工作室以来,成长的不只是我的学生。5月27—28日,我要在“余映潮教学思想交流会”上执教《边塞诗二首》。为了备好这节课,我研读了余映潮老师的几乎所有的古诗文教学的书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促使我对古诗词的教学如何更扎实高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一次次的思考和研究实践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只有跳进水中才能学会游泳。这次因为要展示而有的压力,让我深入课堂中去研究,在研究和试课磨课讲课评课的一次次磨练中,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和之前仅仅完成作业的收获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静下心去想,每一次改变都是艰难的,我们要改变习惯的教法,跳出舒服区,势必有痛苦,学生的提升和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走的路,持续的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成长会做出回答;相信岁月,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优劣自会在结果中显现。那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