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查资料,“执戟”,谓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喻指地位低下。并引文以证,《史记·滑稽列传》:“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看到这里,觉得有些眼熟,似乎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见过,便去找了找,果然,《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此语。当时,韩信帮助刘邦夺下了齐地,并加封为齐王。项羽觉得形势不好,便派谋士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劝其反汉,称可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王。韩信在听了这番劝说后,答道: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然而,辞典的引文却称来自《史记·滑稽列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再查原文。《史记·滑稽列传》,在写到东方朔时,记载了一些饱学之士对东方朔的责难:
“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於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辞典编辑者的严谨,“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之句,的确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而“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之语,确实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细微的差别是,一是“侍郎”,一是“郎中”。
侍郎,古代官名,属汉代郎官(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君主侍从之官。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不过,东方朔当官是在汉武帝时代,他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那些学者议论他时,只是个侍郎,主要从事在皇帝身边说个笑话逗个乐之类的娱乐性服务工作。
郎中,也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另尚书台设郎中,司诏策文书。至晋武帝时,置尚书诸曹郎中,郎中为尚书曹司之长。隋唐迄清,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清末废。职权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的司局长。韩信早先投身于项羽叔父项梁,“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韩信在项羽军中做到最大的官是“治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但项羽从来没有拿韩信当个人才看待,所以韩信有怨气而投汉。
从上面“侍郎”与“郎中”的官职变化历程看,这两个职位在秦汉时期没有多大差别,都是皇帝或诸侯王身边的侍从,是个低级官位。所以,“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是用来强调某人职级低微的佳句,亦或是当时形容人官小的常用语,譬如现在形容人穷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之句,故而,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两次使用。名言佳句,只要引用之处合适,多次使用无妨。史学大家司马迁都如此这般,我们就不必太过顾忌了。当然,在文中引用恰当而不牵强必须是第一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