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荣生 语文建设杂志 2023-02-06 15:56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9800字,阅读大约需要28分钟)
【摘 要】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包括探测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检视性阅读三种亚类型。探测性阅读以网页、书册、篇章为单位,读法是大致地“瞄一眼”标题、作者等信息,搜索与选择相关文本,目的在于确定网页或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搜索性阅读是为解决一个特定问题,从陌生的文本中快速地查找到能直接回答问题的特定信息,其阅读方式是扫读。检视性阅读为的是高效地了解一个陌生文本的整体概貌和主要内容。本文对这三种阅读方法加以具体分析。
【关键词】获取资讯;探测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检视性阅读
资讯,指纸质文本中和网络媒体上的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阅读者以前所不知道的,而在搜索到或给定的文本中可以直接查询到。
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知道了原来所不知道的信息。“知道”这个词,取其最基本的词义,相当于注意到了、见到过了、听说过了。所读的文本是阅读者能够连贯阅读的文本,或者是超过其理解力的文本但只需达到粗浅阅读的水平;所获得的资讯,一般只是临时、临场要用,未必需要长时记忆。
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有时要在许多文本中搜索和选择相关文本,有时是在内容较多的文本中检索特定的信息。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有较紧迫的时间要求,因此需要较熟练地运用浏览、跳读、扫描、速读、略读等阅读方式。要熟练地运用这些阅读方式,必要条件之一是熟悉语篇类型的特征、特点,包括文本形式和文本体式。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有以下三种亚类型。
一、知道“去哪里找”:探测性阅读[1]
1. 阅读情境
从阅读情境看,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随机的。如随手翻阅书报杂志,无特定目的的网上冲浪,对某个广告、海报感兴趣或被吸引等。看似是随机而不经意的,其实往往是由机构、商家等刻意推送的。
第二,被推送的。如被人塞到手上的小广告、介绍产品或公司等的小册子,电梯四周张贴的广告、通知,网络页面上置顶或滚动的瞬时消息,手机微信推送的文章等。
第三,被要求的。如因他人要求,需要即刻告知相关信息;因工作等任务要求,需要即刻知晓某些信息;在阅读测试中被要求快速找到文本中指定的信息。“被要求”有时是隐含的,一些公共信息被认为是相关的人们应该知道的,比如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服务公约、面试须知、招生简章、会议通知等,都假设相关人员是应该事先知晓的。
第四,主动查询的。因个人的需要或兴趣,去主动查询一些特定的信息。比如,要选择个人旅游的路线、要参加专业资格考试、想知道某个物件的使用方法、想了解某部电影或某本书的内容等。
前两种阅读情境,基本上是“被送来”的信息。如果要严肃对待的话,就需要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
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主要指后两种阅读情境,即被要求或主动地获取资讯。
2. 阅读方法及其能力要求
要获取资讯,首先要知道“去哪里找”有用的信息。信息储存在网站网页,在词典、手册、教科书等书籍报刊里,为获取一个特定的资讯,要去哪里找?这就需要进行探测性阅读。
探测性阅读,以网页、书册、篇章为单位,读法是大致地“瞄一眼”标题、作者等信息,搜索与选择相关文本,目的是为了确定网页或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
就数字阅读而言,是运用网络的导航工具和检索工具,查询与解决特定问题相关的网站网页。对纸质阅读而言,相当于到书店买书或图书馆借书时选书的过程,或者在一本杂志里挑选想要读的文章的过程。目前,大部分纸质文本都有对应的电子文本,以往通过翻阅书籍报刊的查询工作,现在一般都可以借助于网络进行,也转变为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所面临的问题是“信息太多”,而且真伪难辨、良莠混杂,在方便人们查询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无关信息、伪劣信息的随时干扰。要剔除伪劣信息,排除大量的无关信息,高效地找到自己可能需要读的材料,取决于以下三项关键能力:辨别信息源的可靠程度,判断信息是否相关,对信息的质量进行形式评估。
(1)辨别信息源的可靠程度
信息源,包括信息发布的平台、发布者的身份以及发布的时间等。
优先要查询的信息源包括: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布的通知、通告、规定、规程等文件,经审定的工具书、教科书、使用手册等。
一般而言,政府网站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发布的信息可信、可靠。真实具名发布的信息比化名或匿名发布的信息可靠。发布时间过久的信息很有可能是过时的信息。
引用、转述别人言论的二手材料或转手材料不太可靠,甚至很不可靠。
评论、介绍、广告等,其可靠程度视信息发布的平台、发布者的信誉而定。
(2)判断信息是否相关
判断信息是否相关,其难易程度视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有不同。
问题越具体,判断越容易。比如:要了解看病如何挂号,如何交费,如何申报纳税,如何报考,等等。
如果问题较为笼统,甚至只有一个大致的主题或话题,判断信息是否相关就会有较大难度。比如:家长想知道辅导孩子学习该看哪些书,职场人士想知道为提升自己的能力该学习什么,大学生想知道研究某方面的学术问题需要找到哪些参考文献,等等。
(3)对信息的质量进行形式评估
网络上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查询一个主题,哪怕是尽量具体的主题词,也可能有成百上千乃至数万条相关的信息。除辨别信息源的可靠程度之外,还应该对所读文本的质量作初步的评估。信息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上,评估信息质量包括查看信息的要素是否完整,比较不同信息的质量,看所需信息是否足够。
3. 探测性阅读的成效
探测性阅读应取得的成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效地找到相关的、可靠的信息源。找到自己需要阅读的网页、书籍或篇章,或者复制、粘贴文档内容,或者下载文档到文件夹,或者购买、借阅图书杂志。
第二,明确阅读所找到的文章/网络资源的具体目的,即知道“为什么要阅读这个材料”,并且知道“阅读时应该留心什么”。
第三,积累关于信息源的知识。也就是说,知道如果以后再要查询这个信息或者与此直接相关的信息,可以“去哪里找”。
4. 关于信息源知识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知道信息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知道具体的信息更加重要。
具有相关的信息源知识,知道参与公共事务、学习新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等较可靠的信息源,并能在需要时加以有效利用,这也是国民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在《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一书中,把知识分为三类:一是硬知识,即基础性知识、经典性知识,这类知识已经高度结构化了;二是软知识,指那些还没有被结构化的知识,一般是新产生的知识,这类知识变化很快,不太确定,就像网友每天提供的知识;三是连通性知识,即获取知识的线索、途径、管道。[2]西蒙斯认为,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而且必须经常更新管道。[3]知道哪里有某类知识,或者知道谁那里有某类知识,比知道知识具体是什么以及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更重要。
关于信息源的知识,主要来自以下一些途径:
(1)相关的工具书、推荐书目、专业网站等
如:专业词典,文件汇编;重要学术著作中的参考文献;专家推荐的必读书目等;可靠的专业网站,需查询信息的官方网站网页。
(2)购书网、读书贴吧、各类书评和同事、同伴、同学、网友的推荐
日本高效阅读专家奥野宣之曾提出过一个类比的说法:潜水艇有“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两种声呐系统,主动声呐是靠自身发出声波的反射状态来进行计量的,而被动声呐则是靠接收其他船只或潜水艇发出的声波来活动的。广泛使用的是被动声呐系统。“人类也是,最先贯彻的应该是‘被动声呐’,也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4]
(3)购书网站、图书馆等随便翻翻、随意看看
在购书网站、图书馆等随便翻翻、随意看看,知道那些书大致讲什么。即使是专业读者,大部分书其实也是这样读过的。例如诗人纪宇所说的“粗读书”:浏览,知道书名、著者、主要内容就可以了;用时可以查,能找到就行。[5]
(4)放在书架上的书
如果有条件,陆续购置一些与所关心领域相关的书籍,这些放在书架上的书可能永远都不会去读,但知道有这些书,跟从不知道有这些书不可相提并论。按照笔者的经验,书架上的绝大部分书都是没有读过的,目前也不打算读,但是如果需要研究一个问题,或者想了解某个内容,知道书架上哪些书是可能有用的。
培训专家秋叶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我这个人好奇心特别旺盛,好多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读,谈不上什么特别的目的,大部分书买回来草草浏览一遍,让自己对某个领域有个概念,当然也许有些概念将来变成了我的一个兴趣关注点。像对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类、人文类书籍的阅读兴趣,我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6]
(5)检索自己的阅读记忆
对专业人员,尤其建议把已经读过的专业用书放在能随时看到的醒目的位置。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师应把中师或大学时代的教科书找出来,放在办公室的书架上,当碰到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到这些教科书上去找答案。
据笔者观课经验,语文教师教唐诗和教宋词在教学内容上几乎没有差别,通常是既没有教到唐诗的要紧处,也没有教到宋词的要紧处。必须教出唐诗、宋词的特点来,语文教师通常认可这个要求。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明确唐诗、宋词的特点是什么。这时就需要去找大学教科书。唐诗、宋词的特点,显然不需要语文教师作过深的“研究”,去大学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即可。可惜,语文教师好像都不记得他们在中师或大学里曾读过这些内容,甚至从来就不知道教科书中有这些内容。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封底,刺目地写道:“我曾经问过学经济学的同学,有没有读过经济学领域的经典?如果看到国内报道的财经新闻,比如股价涨跌、某些行业遭遇整体性危机、一些政府行政指令效果不佳,能否用学过的经济学知识做个分析?答案往往是没有想过。”[7]忘记了曾学过的知识、不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这当然有问题;但是,如果连曾经学过这些知识、曾经看过这些书都不记得,问题就很严重了。补救的办法,就是把曾经学过、读过的教科书找出来(如果还在的话),放到自己随时可看到的位置,随时提醒检索自己的阅读记忆——关于信息源的知识。
二、知道“找什么”:搜索性阅读
1. 阅读情境与阅读方式
搜索性阅读,是在相关的、相对可靠的获得信息源的陌生文本中,或者在给定的一个或一些陌生文本中,为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快速地查找到能直接回答问题的特定信息。其所要查找的信息,一般是事实性知识,主要有两类:一是具体事实的细节,如谁、何时、何地、何事、怎样、多少数量、什么关系等;二是名词的含义、术语的定义。
数字阅读是用搜索工具进行关键词检索,所依赖的能力与探测性阅读类似,关键是要能够辨别信息源的可靠程度。
搜索性阅读主要用于纸质文本。其阅读方式是扫读,英文是“scan”,意思是像雷达扫描那样快速扫过可能相关的语段,锁定包含所要查找信息的语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录。扫读是视读,以词群为单位的快速阅读,区别于以字为单位的音读。从整体材料找出具体信息,要搜索的内容越具体,扫读越容易。最直观的例子是在一页电话号码中找出一个特定的号码。
扫读不同于跳读,一般也不用于熟悉的文本——以前读过或刚阅读过的文章。在熟悉的文本中找一个没记住(不能回忆起来)的特定信息,是信息的“再认”,其阅读方式是依据回忆进行跳读,例如学生在语文课上从刚读过的课文中去找谁说了哪句话。
但是,如果在一个熟悉的实用性文本中找阅读理解时一般都不会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找出这一页有多少个句号,就要用扫读。如果要到一个间隔较长时间的熟悉文本中去找一个特定信息,例如记得在某本书上有某句话,却想不起这句话在书的哪一页了,在引用做注时,可能就要用扫读去确认在哪一页并校对所引用的文字。
2. 搜索的单位与语篇类型
在陌生的文本中查找一个特定的信息,并不是漫无章法地硬找;就像雷达,既不是无目标地瞎扫,也不是漫无边际地乱扫。扫读的关键,是要牢记“找什么”,并合理地尽量缩小搜索的范围。
搜索性阅读的搜索单位是词语、语句、语段。要合理地缩小搜索范围,就要对所读文本的语篇类型,尤其是对篇章结构有较充分的了解,包括线性文本、非线性文本和混合文本。比如:词典的条目、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营养标签、旅游地图、地铁线路图、景点介绍、纳税申报表、产品保修书等。
3. 搜索性阅读中的理解
经扫读快速锁定所找的信息,只是搜索性阅读的第一步。关于具体事实的细节的资讯,通常可以到这一步为止,记忆或抄录所读的词语、语句即可。
但关于词义、术语的定义,往往还需要第二步,仔细阅读语句、语段,加以充分理解。比如,要查本文中的“搜索性阅读”的定义,经扫读查到了这样一句:“搜索性阅读是在相关的、相对可靠的信息源获得的陌生的文本中,或者在给定的一个或一些陌生文本中,为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快速地查找到能直接回答问题的特定信息。”但是,搜索到了这一句,并不等于阅读者获取了资讯。要获取资讯,必须把书上的语句转化为阅读者的理解;阅读者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其对这一定义的理解,书上的语句才会成为对阅读者有用的信息。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搜索性阅读的能力有四项:锁定包含要找信息的语句(注意),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理解(提取),并用自己的话转述(重新组织),记忆或记录(记忆)。
非线性文本和混合文本中的图形、表格、示意图等也是这样,能找到需要的信息点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把图形、表格、示意图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叙述性语言,才算达到获取资讯的目的。相应的能力要求是:锁定包含要找信息的词语或图形(注意),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图形、表格、示意图(提取),并用自己的话转述(重新组织),记忆或记录(记忆)。
4. 搜索性阅读的成效
搜索性阅读的成效,是快速地查找到能直接回答问题的特定信息并加以利用。
扫读,要么查找到并能把它准确地记录下来,要么不能准确地找到要查找的内容或者不能正确地记录下来,理解不是100%,就是0%。[8]
三、知道“有什么”:检视性阅读
1. 阅读情境与阅读方式
检视性阅读,是在找到相关的、可靠的信息源之后,或者对给定的一个或一些文本,进行系统而快速的跳读,目的是在不细读的前提下,高效地了解一个陌生文本的整体概貌和主要内容。比如:刚探测到的某官网的网页或手机App,将要读的一本知识读物,将要读的一篇信息类文本。
官网的网页或手机App,是检视其页面分布的结构,了解主题目录及其内容组织的框架,了解搜索引擎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具体到已探测到的文本,屏幕阅读的方式大体与阅读纸质文本雷同。
检视性阅读,通常称为“浏览”。如果阅读者后续对该文本还要进一步阅读,则称为“预览”。浏览或预览所采用的阅读方法,是循着知识类读物或信息类文本的语篇类型的特征、特点,进行有规律的跳读。
跳读,意思是对读物或文本的一些部分跳过去不读;跳读的关键不是跳过去不读的部分,而是不可以跳过去的那些要读的部分。[9]对于要读的部分,有些内容可速读,有些则要求仔细阅读并加以思考。
浏览或预览,是非常主动的阅读。要熟练地运用跳读,并达到有效和高效的阅读水平,必须熟悉相应的语篇类型的特征、特点。
2. 一本知识类读物的检视性阅读
一本知识类读物的检视性阅读没有固定的顺序,但按照下面的顺序可以较好地把握一本书的概貌——随意翻翻也不能说不是检视,但效果差、效率低。
琢磨书的封面,思考书名,尤其是副标题。书名传递很重要的资讯,包括书的主题、类型、风格等。例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10](以下简称《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书名告知读者这是一本致用类的书籍,重点是“笔记读书法”,非常实用的“笔记读书法”可达到有效(高效)阅读的成效。
书的封底往往是书的内容概要,有时是推荐人对书的评议。例如,《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封底上部居中分行排列着六个问句:
至今读过的书,你还记得多少?
说出自己喜欢的书很容易,但你能答出如下问题吗?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略读腰封的作者和译著介绍等信息。出版者会充分利用封页的腰封和封底的腰封,尽量提供重要的信息。例如《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封页的腰封有“作者介绍”和“内容介绍”,介绍作者“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并创造了“一元化笔记读书法”。封底的腰封是展示出版社“后浪小学堂(第二期)”书系的其他图书,有《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实用破谎术》等10本。
跳读前言或引言。抓住要点,相当于一篇信息类文本的跳读法。
研读目录页。包括章节的形式、章节标题和章节顺序。目录是一本书的架构,体现作者写书的纲要。例如:《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书,有“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等5章,每章下面有10个左右的主题式小标题,研读其目录页,可以对该著作的主题、主要内容和各章的关系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挑几页感兴趣的内容,跳读或略读。
后记(如有),跳读或略读。
书的版权页,注意出版时间,包括译著原文的出版时间。出版时间提示该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暗示作者可能持有的观点。例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英文修订版是1972年,作者的序言又告知其第一版的出版日期在1940年。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讲述阅读方法最清晰、最到位的一本书,然而该著作的出版时间提醒我们还要去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阅读的研究。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开始篇章阅读心理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如有),大致浏览。著作的参考文献,是研究相关专题的重要的信息源知识。《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没有列出参考文献,尽管书中对相关文献多有引述。有一本同类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参考文献共列了26本书,除了用于举例的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其余全都是由美、英、日出版的,这至少透露了国内对阅读方法研究的现状。[11]
索引(如有),大致浏览。较为正式的大学教科书,一般都有主题或术语索引,便于学生联系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
3. 一篇信息类文本的检视性阅读
以篇章中的段落为单位[12]。一篇信息类文本的检视性阅读没有强制的固定顺序,然而,按照文章小标题和段落的先后顺序浏览,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从而较快地把握文本的内容框架。
信息类文本有众多的语篇类型,论辩/劝说性的文本和说明/阐释性的文本,正式语域的文本和非正式语域的文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和独立的单篇文章,以及不同的学科领域,乃至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其语篇类型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熟悉语篇类型的特征、特点十分重要。
例如:公文类、新闻消息等,因其格式固定,阅读以快速浏览为主。理科或工科的论文是“国际化”的,各有较固定的“套路”,心理学的论文都是按照“问题的提出与实验目的”“实验的对象、方法与程序”“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的格式来写的,如果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并且对那些语篇类型的格式比较熟悉,快速浏览就较为容易。而我国的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上一个世纪的前辈学者,所写的“论文”多是散文化的,带有较强的文学性以及个人的色彩,比如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说“木叶”》(林庚)、《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等,基本上不能也无法“浏览”——文学作品可以进行、事实上读者也经常进行检视性阅读,以确定自己是否愿意读这个作品;但是,如果不想破坏文学性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不能、事实上也无法进行检视性阅读。也许绘本(图画书)是个例外。[13]
由于主要参考文献都是西方学者的著述(国内的著述其实也是复述或转述),浏览一篇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地图”,是“西方”式的描述和归纳,主要适用于较正式语域的、较长篇幅的说明/阐释性的文本,尤其是知识类读物中的一个章节。
据称“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效阅读权威专家”[14]艾比·马克斯·比尔,在《如何阅读:一个已被证实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学习方法》一书中,对信息类文本的“阅读路线图”有精确而生动的描述[15]:
旅程名称——题目。
出发地点——引言段,即文章的第一段,有时还要看第二段。
沿途大城市——小标题。
沿途小镇——每段首句[16]。
其他有趣的地方——图表与题注,黑体字,项目符号,脚注(告知信息来源或对文中提及的特定主题给出更多的解释等),作者信息等,文章长度,文中文(工具栏,文本框),版权登记日(写作的时代背景,暗示作者可能持有的观点)。
各条道路——每个段落的展开内容,略去不读。
旅程目的地——概要或者结束段。
旅程是否完成——结尾问题(适用于课本)。
用“地图”引领阅读,这种精心的浏览过程使读者熟悉作者的写作框架,从而在开始前就掌握阅读的方向。
4. 检视性阅读的成效
检视性阅读的成效,是能够回答“这本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体来说,是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7]:
这是一本/篇什么样的书/文章?依照主题领域与书的种类或语篇类型分类。
这本书/这篇文章谈的是什么?用最简短的话概括内容主题。
作者在书/文章中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作者用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
获取资讯,唯一的证据就是“记住”。研究表明:进一步阅读书或文章的细节,对仅以记住“这本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目的的阅读,几乎没有作用。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阅读书或文章的细节,基本上是自我安慰式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够用最简短的话概括内容主题,并用大纲、表格、图示等方式整理框架结构,要想在以后能够记住“这本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隔不了多长时间,这本书/这篇文章就很可能毫无印象,至多只保留一个信息源的知识。
如果阅读这本书/这篇文章的目的仅在于获取资讯,阅读到此为止,并以大纲、表格、图示等方式整理框架结构。
如果后续对该文本还要进一步阅读,“预览”的成效还要追加下列两项:
明确阅读所找的文章/网络资源的具体目的。即知道“为什么要阅读这个材料”并且知道“阅读时应该留心什么”。
进一步明确阅读文本的具体目的。即知道“为什么要阅读这个材料”并且选择了自己所要阅读的部分内容。
如果是学科阅读“预习”阶段的“预览”,包括自学、微信群或线下的同伴互学、学校教学或入职后培训等情境,则要再追加两项:阅读(学习)之前的系统性提问,关于学科“专业问题”,关于“我想知道的问题”,关于这个话题“已经知道些什么”。
上面择要介绍了“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三种亚类型:探测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检视性阅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积极引进“问题情境”中的探究学习并开展本土化实践,“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对“问题情境”中的探究学习非常重要,对于探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要知道“去哪里找”、知道“找什么”、知道“有什么”。学会“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掌握探测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检视性阅读的阅读方法,已成为当今中小学生需要优先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探测性阅读”有时也作含义更宽泛的用法,统指本文中的“探测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检视性阅读”。参见:王余光,徐雁,主编. 中国读书大辞典[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58.
[2][3]转引自:王竹立.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9~80.
[4]桦泽紫苑.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M]. 张雷,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59.
[5]王余光,徐雁,主编. 中国读书大辞典[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9.
[6][7]秋叶.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封底页.
[8][9][14][15]艾比·马克斯·比尔. 如何阅读:一个已被证实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学习方法[M]. 刘白玉,等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162,165,封底页,98.
[10]奥野宣之.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M]. 张晶晶,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11]赵周. 这样读书就够了[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247~248.
[12][16]“段落是第一思维单位,所有句子共同构成同一个观点。段落是我们速读时注意的第一个单位。”“95%的段落主题句都在第一句。”参见:彼得·孔普. 如何高效阅读[M]. 张中良,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06,35.
[13]彭懿. 图画书应该这样读[M]. 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
[17]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 郝明义,朱衣,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4.
(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1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徐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