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村拾贝
保护好儿童眼睛里的光

保护好儿童眼睛里的光

作者: 东天雨 | 来源:发表于2022-01-09 23:57 被阅读0次

    我注意地观察过某校一年级新生,每届一年级儿童从刚入校到一段时间以后的变化,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初入校时,这些孩子欢呼雀跃,眼睛里闪着光亮,最多半个学期后,一些孩子眼睛里的亮光没有了,身上似乎少了一种俗称"灵气"的东西。

    我也在自己和别人的教室里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好的孩子在课堂上一般神情舒展,眼神明亮;学习差的孩子在课堂上大都表情木然,两眼无光。

    什么原因,使一个孩子会有如此变化?又是什么原故,让同一课堂上的孩子神情迥异?以前,我只以为这"光"是学生聪明与否的反射,投射在课堂上则是学与没学懂的反馈。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我恍幡然大悟。

    原来,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的,而我们的学校往往一味地要求学生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考试而把知识再现出来,这些常用的方法局限了儿童的智力生活,使其带来的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对学习的冷淡态度。这就不难理解上述事例中的变化及异同了。学生眼睛里的亮光是求知的花火,是好奇的花火,一旦他们眼睛里没有了光,就意味着对知识不再渴求,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是教学中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可知,保护好学生眼睛里的那道光何等重要——保护好那亮光,就是保护儿童的求知欲,保护儿童的学习兴趣。

    怎样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呢?

    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它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育。他说,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还介绍了他们学校低年级教师的经验——在他们学校,儿童入学的前一年就对其开展一种叫"思维课"的活动,即带儿童到思维的源泉——花园、果园、树林、湖边去观察世界、感知世界。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五年时间里,这套思维课一直是他们训练思考的学校。他认为这种思维训练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因为思维课的教育意义,就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所谓发展智力,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儿童通过运用知识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会渴望获得更多知识,从而就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实际上是为了把他培养成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他建议,一个教师从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就应该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培训学生阅读,就是教会他在知识的海洋里独立航行。他打了一个比方: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换句话说,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学习教材知识就越容易。实践证明,能给儿童带来自豪感的学习,他们都会有很浓的兴趣。

    创造一种共同热爱学习和渴求知识的气氛,用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学生连接在一起,使学生不仅自己热爱学习,而且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相互激励。比如,在我的班级里,脱梓荣、陶桃作文写得好,我赞赏了此二人的作文,别的同学就会追赶、学习他们。我给热爱阅读的学生加分,发奖,其余孩子眼馋了,也会开始读书。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虽然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自豪感、幸福感滋养的。还说我们班的脱梓荣,就因为写作能带给他快乐和成就感,她奶奶生病到去世的那些天,我特意允许她可以不写日记,但她一篇也没落,而且每篇都很出色。要知道,她是一个单亲留守儿童,奶奶去世意味着她的生活雪上加霜。可见,当付出和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就等于在他的心里树立了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必须清楚掌握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学习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有适当的难度,才能培养儿童真正的自尊感和成就感。

    要保护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保护好儿童眼睛里的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kp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