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的两部书里,有两段话对我有启发,如果按照这两个思路来做的话,我相信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剩下的时间会帮你。
一个是怪诞心理学中序引用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另一个是华与华正道第三章中对期望值的一个理论。
看到这两句话我心里存在的焦虑、挫败等情绪都会变淡。所以我把他们摘录下来,并且做成了我电脑的桌面标签。
这两个如果在我们职场上、工作上、创业道路上来看的话,其实已经很明确教我们如何才能更容易成功。
很多人在职场上总是郁郁不得志,总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能力,抱负却无法施展,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成绩的时候,又总觉得肯定哪里被人使绊子了。还有些人因为事情没有进展,又或者是碰到一些困难就不停得焦虑。这是为什么呢?
01
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负面情绪呢?之前曾讲过《什么是问题?》
问题=期望值-现实状况
所以你的焦虑你的烦恼其实都是你对当前现状的不满。而为什么不满,其实是期望值太高,这里并不是说期望值高不好,而是期望值高会让人更有挫败感。
刚毕业的年轻人,走进职场,拿着几千的月薪,没女朋友的人要考虑找女朋友的事情,有女朋友的要考虑结婚的事情,一考虑结婚的事情就涉及到买车买房。立马就焦虑了。不管是自己焦虑还是家里父母焦虑。其实就是期望值太高了,刚入职场就这个也要那个也要,有几个年轻人是真正自己把房啊,车啊结婚啊一堆事情弄完的?就不能安安心心先把工作做好吗?
华与华正道里讲的低期望也不是说就得过且过,他实际上想表达的意思是,做事情高标准得做,全力以赴得做,但结果请把期望值降低。
以写文为例,有多少人想着写一篇文章就一夜暴红,然后10W+访问,粉丝无数,然后广告就不停接过来?又有多少人想着运营几个月就可以美滋滋得躺赚了?这期望有点高得离谱,不是说没有人成功,而是成功的太少。我们总喜欢用幸存者偏差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看到很多人在抖音上发视频成网红了,就觉得自己也可以。但你又是否知道有多少人是没有成为网红被淹没在人海下的呢?
当你作为乙方为甲方在工作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会讲控制期望,让对方对某件事情的期望不要放太高,做到60分是正常状态。那么当你事情能做到80分的时候,甲方的感觉你是远超预期的,你们后续的合作会变得更紧密。
所以期望值降低一点,比如写文你就当是每天对自己的一个思考沉淀。粉丝、阅读数等等都别计较,少是理所应当的,突然涨粉了,你会觉得很开心,哪怕只多了1个。因为这件事是超预期的。
02
怪诞心理学中所描述的相对论,想表达的其实是兴趣,我们从小就知道,喜欢的游戏会让你玩得忘记吃饭时间而被大人打,长大后知道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能帮助他们爱上学习。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岗位、工作;创业上的项目;生活中的业余生活……这一切都能让你感兴趣。那这件事情你可以做得很久。
不管是工作生活,我们不能仅仅为当下考虑。虽然有网友会说我都快没饭吃了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还管什么兴趣啊。
话糙理不糙,在生存无法保障的前提下,生存是首要的,兴趣什么都应该靠边放。但你发现了吗?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存活,你对这件事情的期望值已经被你自己给降低了,所以当你找到这么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不会考虑是不是你喜欢的,因为这已经是超预期的了。
但人生是长跑,不仅仅有当下,还有更远的未来,你要考虑3年后、5年后甚至10年后你希望自己是怎么样的?你当下的这些事情是否和你的目标相符?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生活而找的这份工作,有多少人是能长久做下去的?只有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能让你坚持下去。
我刚入互联网的时候是做互联网医疗的,那时候不断得和医院、医生、患者打交道。我感觉整个人都慢慢变得压抑了,特别是那些大科室的医生。对死亡已经看得极为平常。所以我在医疗行业没有待很久,满打满算2年吧。当我离开医疗行业那刻,我甚至感觉我活过来了。但互联网行业、产品岗让我觉得很感兴趣。我换了个领域继续从事互联网产品工作,这就是兴趣。
03
所以,这两段句话强烈推荐给大家。
对人对事,永远保持低期待,但做事却要高标准。
高期待,你收获的,更可能是失望。
低期待,你收获的,就永远是超预期的惊喜。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未来才有可能复利成长。
这是人生幸福、快乐的一个关键。
如果有收获,欢迎关注、点赞、分享,一键三连
感谢你的慷慨~
网友评论